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填空题 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的实验中,采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
(1)实验过程中,电火花计时器应接在______(选填“直流”或“交流”)电源上.
(2)某小组在探究“质量一定时,加速度与合力成正比”的实验中,测出多组数据,作出了如图乙所示的图象,已知实验过程中细线与木板始终保持平行,则图线没有过坐标原点的原因可能是______,图线上部弯曲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
(3)如下图为实验中打出的一条纸带的一部分,0、1、2、3、4、5、6为依次选取的7个计数点,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打点未画出.从纸带上测出x1=3.20cm,x2=4.52cm,
x5=8.42cm,x6=9.70cm.则木块加速度的大小a=______m/s2(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参考答案:(1)电火花计时器是利用接正极的放电针和墨粉纸盘到接负极的纸盘轴,产生火花放电,于是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而且在交流电的每个周期放电一次,因此电火花打点计时器打出点间的时间间隔等于交流电的周期.
(2)图线与横轴的交点不为零,意味着当绳子的拉力不为0时,物体的加速度仍然为零,合外力仍然为0,即物体仍然受到木板的摩擦力,所以实验者可能是忘记平衡摩擦力,也可能是已平衡了摩擦力,但平衡摩擦力不足.
以整体为研究对象有mg=(m+M)a,则有a=mgm+M=g1+Mm,
而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认为绳子的拉力F等于砝码盘和砝码的重力mg,而实际上绳子的拉力F=Ma=Mm+Mmg,故要让绳子的拉力F约等于砝码盘和砝码的重力mg,那么M≈M+m,故应该是m<<M.
而当m不再远远小于M时a=mgm+M=g1+Mm随m的增大物体的加速度逐渐减小且无限趋近于g,故图线上部弯曲的原因可能是未满足砝码盘和砝码的总质量远小于木块的质量.
(3)由于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打点未画出,故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5×0.02=0.1s..
应该利用逐差法求物体的加速度:(x5+x6)-(x1+x2)=8aT2
解得物体的加速度a=x5+x6-x1-x28T2=0.0842+0.0970-0.0320-0.04528×0.12=1.3m/s2
故答案为:(1)交流.
(2)未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足;未满足砝码盘和砝码的总质量远小于木块的质量.
(3)1.3.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下列单位中属于导出单位的是
[? ]
A.牛顿
B.米
C.安培
D.千克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关于力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 )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一物体竖直向上运动时,它一定受到竖直向上的力
C.只有互相接触的物体才存在相互作用力
D.若一物体是施力物体,则该物体一定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参考答案:A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实验题 (1)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中,其中的二个步骤是:
①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垫一张白纸并固定好,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另一端拴两根细线,通过细线同时用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它与细线的结点达到某一位置O点,在白纸上记下O点和两个弹簧秤的读数F1和F2;
②只用一个弹簧秤通过细绳拉橡皮条,使它的伸长量与用两个弹簧秤拉时伸长量一样,记下此时弹簧秤的读数F和细线的方向。
以上两步骤均有疏漏,请指出疏漏:在①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②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在研究“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中,得出合力F的大小随夹角θ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由图象及力的合成知识可求得两分力大小分别为____________N、____________N;若是让它们的合力作用在一质量为2kg的物体上(不计其他力)可使该物体获得的加速度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还应记下两细线的方向,还应将结点达到同一位置O点
(2)6,8,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关于力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力是使物体发生形变和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②一个力必定联系着两个物体,其中每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又是受力物体
③只要两个力的大小相等,它们产生的效果一定相同
④两个物体相互作用,其相互作用是有先后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参考答案:①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①正确;
②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受力的同时也对施力物体产生力的作用,在作用力中物体是施力物体时,在反作用力中该物体必定是受力物体.故②正确;
③只有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相同时,力的作用效果才一定相同,故③错误;
④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故④错误.
故选: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