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简答题 在做《研究共点力的合成》实验时.
(1)已准备好的器材有:方木板1块、橡皮条1根、细绳套2个、三角板1副、刻度尺1把、图钉若干只,还缺少的器材是______.
(2)实验时先用两只弹簧秤分别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到某一位置O,此时需记录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再用一只弹簧秤通过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______,做好有关记录.
(3)实验时得到结果如图所示,(F′与A、O共线,A端为固定橡皮条的图钉,O为橡皮条与细绳套的结点),图中用一只弹簧秤拉时测得的力是______.
参考答案:(1)探究“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的实验的实验原理是用力的图示画出两个分力和实际的合力,然后用平行四边形画出合力的理论值,比较理论值和实际值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需要的实验器材有:方木板,白纸(记录方向和画图),三角板(画平行四边形),刻度尺(选择标度),图钉(固定白纸),弹簧秤(测力的大小),橡皮筋(产生相同的作用效果),所以缺少的器材是弹簧秤2个.
(2)在实验中必须确保橡皮筋拉到同一位置,即一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力作用效果相同.同时我们需要记录下力的大小和方向.所以要记录O点的位置、弹簧秤的读数、细线的方向,用一只弹簧秤通过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O点,使得一根弹簧秤的拉力效果和两根弹簧秤的拉力效果相同.
(3)用平行四边形画出来的是理论值,和橡皮筋同线的那个是实际值,即用一根弹簧秤拉时所测的力是F′.
故答案为:(1)弹簧秤2个,
(2)O点的位置、弹簧秤的读数、细线的方向,O点
(3)F′.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填空题 如图是李明和张华同学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时得到的结果,其中F"是用一把弹簧秤拉时的图示:
(1)______同学的实验比较符合实验事实
(2)本次实验中所运用的科学方法是______
A?理想实验法?B?等效替代法
C?控制变量法?D?建立物理模型法
(3)在比较符合实验事实的实验中造成F’与F之间存在误差的原因可能是______(至少写出一种具体的原因)
参考答案:(1)F1与F2合成的理论值是由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得到的,由于误差可能不与橡皮筋共线;而F1与F2合成的实际值一定与橡皮筋共线(二力平衡).故F为F1与F2合成的理论值,F′为F1与F2合成的实际值,由此可知张华的实验结果更接近事实.
故答案为:张华
(2)“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时两次拉橡皮筋时,需将橡皮筋结点拉到同一位置O,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两次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效果相同,故采用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故选:B
(3)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可知产生误差的原因可能是:F1的方向比真实方向偏左;F1的大小比真实大小偏大,F2的方向比真实方向偏左;F2的大小比真实大小偏小.
故答案为:F1的方向比真实方向偏左;F1的大小比真实大小偏大,F2的方向比真实方向偏左;F2的大小比真实大小偏小.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第一次通过实验比较准确地测出万有引力常量的科学家是(?)
A.牛顿
B.伽利略
C.胡克
D.卡文迪许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牛顿在推出万有引力定律的同时,并没能得出引力常量G的具体值.G的数值于1789年由卡文迪许利用他所发明的扭秤得出.卡文迪许的扭秤试验,不仅以实践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同时也让此定律有了更广泛的使用价值.
顿在推出万有引力定律的同时,并没能得出引力常量G的具体值.G的数值于1789年由卡文迪许利用他所发明的扭秤得出.

故选D.
点评:卡文迪许测出的G=6.7×10-11 Nm2/kg2,与现在的公认值6.67×10-11Nm2/kg2 极为接近;直到1969年G的测量精度还保持在卡文迪许的水平上.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如图所示为四位同学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所作的图示,F1和F2是两个弹簧秤同时拉橡皮条时的力的图示,F"是一个弹簧秤单独拉橡皮条时的力的图示,F是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的F1和F2的合力的图示,其中错误的一个图是
[? ]
A.
B.
C.
D.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物理量不仅有大小,而且还有单位,有时候根据物理量的单位能够查出运算中的错误.下列单位分别是四位同学用来表示力的单位,其中正确的是( )
A.千克?米/秒
B.焦?米
C.库仑?伏特/米
D.特斯拉?安培?米2
参考答案:A、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得,1N=1kg?m/s2.故A错误.
B、根据功的公式W=Fl得:1N=1J/m.故B错误.
C、根据电场力做功公式W=qU得:1J=1C?V,又1J=1N?m,得1N=11C?V/m.故C正确.
D、根据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B=FIL得,1N=1T?A?m.故D错误.
故选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