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氢元素与其他元素形成的二元化合物称为氢化物,下面关于氢化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D2O分子所含的中子数为8
B.NH3的结构式为H—
—H
C.HCl的电子式为H+[
]
D.热稳定性:H2S>HI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考查的知识点:原子结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A:氢元素有三种常见同位素:H((1H)、D(21H)、T(31H);D2O的中子数为
(2-1)×2+(16-8)=10。所以A错
B:结构式可以从电子式去演变,也可以根据各原子形成的共价键个数去书写
N原子形成三个共价键,H原子形成一个共价键,所以NH3的结构式为H—
—H
是正确的
C、书写电子式之前一定要先判断是离子键还是共价键
判断的原理:一般金属与非金属元素间形成离子键,除了AlCl3等
一般非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间形成共价键,除了铵盐等
从上可知,HCl中H和Cl之间形成的是共价键而非离子键,正确的电子式为H
所以C错
D、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由非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F、Cl、Br、I、S(从F到S,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可知:
非金属性:I> S ?
?氢化物的稳定性:HI > H2S ,所以D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下列分子中,含有两个π键的是
[? ]
①HCN(H-C≡N) ②H2O ③N2 ④H2O2 ⑤C2H4 ⑥C2H2
A.①②③⑥
B.③④⑤⑥
C.①③⑥
D.③⑤⑥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填空题 (8分)W、X、Y、Z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其中,W的一种原子核内没有中子,Y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数的3倍。Y与Z能形成两种常见的离子化合物Z2Y和Z2Y2。X与Y能形成两种化合物,其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7 : 11。请回答:
(1)Z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
(2)X、Z两元素原子的次外层电子数之比为____。
(3)由W与X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甲,其相对分子质量为28。甲可能发生的反应有____(填序号)。
①与氢气反应?②与氧气反应?③与水反应?④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4)由W、X、Y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乙,相对分子质量为60。由W、X、Y、Z四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丙,相对分子质量为84,受热易分解。又知,乙与丙反应能放出气体,写出乙溶液与丙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
参考答案:(8分)(1)第三周期?第ⅠA族? ……………2分
(2)1 : 4? …………2分
(3)①②③④ …………2分
(4)CH3COOH + NaHCO3 ="=" CH3COONa + CO2↑+ H2O …………2分
本题解析:
解:W、X、Y、Z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主族元素,W的一种原子核内没有中子,则W应为H元素,
Y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数的3倍,核外各电子层电子数分别为2、6,应为O元素,
Y与Z能形成两种常见的离子化合物Z2Y和Z2Y2,则Z为Na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分别为Na2O和Na2O2,
X与Y能形成两种化合物,其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7:11,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28、44,应为CO和CO2,X为C元素,
(1)Z为Na元素,原子序数为11,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1,则应在周期表第三周期ⅠA族,故答案为:第三周期ⅠA族;
(2)X、Z分别为C、Na,核外次外层电子数分别为2、8,则两元素原子的次外层电子数之比为2:8=1:4,故答案为:1:4;
(3)W2Y为H2O,属于共价化合物,用电子式表示的形成过程为
故答案为:
(4)由W与X两种元素组成的中学化学常见化合物甲,其相对分子质量为78,应为苯,性质稳定,不能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在催化剂条件下易发生取代反应,易燃烧,能加成,故答案为:④;
(5)由W、X、Y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乙,相对分子质量为60,应为CH3COOH,为弱酸,由W、X、Y、Z四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丙,相对分子质量为84,受热易分解,则丙为NaHCO3,
二者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H3COOH+HCO3-═CH3COO-+CO2↑+H2O,
故答案为:CH3COOH+HCO3-═CH3COO-+CO2↑+H2O.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短周期元素A、B、C、D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它们的原子序数之和为32,且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0;A、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等于B原子的次外层电子数;A与C,B与D均为同主族元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四种元素的原子半径:A<B<C<D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B>D
C.C元素处于元素周期表中第3周期第ⅡA族
D.C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强酸
参考答案:A、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等于B原子的次外层电子数;A与C,B与D均为同主族元素,B的次外层电子数为8,所以A、C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4,短周期元素A、B、C、D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所以A为C,C为Si;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0,所以10-4-42=1,即B、D均为第ⅠA族元素,所以B为Na,它们的原子序数之和为32,32-6-14-11=1,所以D为H,不符合题意;
则B的次外层电子数应为2,A、C均为第ⅠA族元素,且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0,所以10-1-12=4,所以B、D均为第ⅣA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递增,即B为C,D为Si,A为H,C为Na,
A.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同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在减小,所以原子半径为C>D>B>A,故A错误;
B.非金属性C>Si,所以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B>D,故B正确;
C.C元素为Na元素,处于元素周期表中第3周期第ⅠA族,故C错误;
D.C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NaOH,为强碱,故D错误;
故选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填空题 (10分)有A、B、C、D、E、F六种元素,已知:它们位于三个不同短周期,核电荷数依次增大;A与E、B与F分别同主族;A与D按原子个数比1﹕1或2﹕l形成常温下为液态的化合物,E也能与D按原子个数比1﹕1或2﹕l形成化合物,B的外围电子数为内层电子数的两倍,B、C分别都能与D按原子个数比1﹕1或1﹕2形成化合物。请按要求回答以下问题:

(1)上图是A与D形成的一种化合物的晶体结构示意图,其中的虚线表示?, E与D按原子个数比1﹕1形成的化合物的电子式为?。
(2)人们通常把拆开l mol某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看成该化学键的键能。键能的大小可以衡量化学键的强弱,也可以用于估算化学反应的反应热(△H),化学反应的△H等于反应中断裂旧化学键的键能之和与反应中形成新化学键的键能之和的差。下表列出了上述部分元素形成的化学键的键能:
化学键
| F—D
| F—F
| B—B
| F—B
| C═D
| D═D
|
键能/kJ·mol-1
| 460
| 176
| 347.7
| 347
| 745
| 497.3
|
①下列三种物质形成的晶体,熔点由高到低的顺序(用a、b、c表示):?
a.F与B形成的化合物? b.B与D形成的稳定化合物? c.F的单质
②F单质晶体中一个F原子与其紧邻的F原子形成的空间构型为_____________,
③已知加热下可发生如下转化:
F(s) + D2(g)?加热??FD2(s)
根据上表数据计算F单质晶体发生上述反应的反应热△H为:?。
参考答案:(共10分)
(1)氢键?Na+[
]2-Na+?(2)①acb?②正四面体?③-990.7kJ/mol? (每空2分)
本题解析:A与D按原子个数比1﹕1或2﹕l形成常温下为液态的化合物,则符合条件的是水和双氧水,因此A是H,D是O。B的外围电子数为内层电子数的两倍,则B是碳元素。B、C、D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属于C是N元素。E也能与D按原子个数比1﹕1或2﹕l形成化合物,且A与E属于同一主族,所以E是Na。B与F同主族,且F是短周期元素,因此F是Si元素。
(1)根据结构图可知,H和O形成的化合物是水分子。水分子间存在氢键,因此虚线表示的是氢键。Na和O形成个数比为1︰1的化合物是过氧化钠,其电子式是
。
(2)①F与B形成的化合物形成的化合物是SiC,属于原子晶体;B与D形成的稳定化合物是CO2,形成的晶体是分子晶体;F的单质是硅,形成的晶体也是原子晶体。根据Si-Si和C-Si键的键能可知,SiC中共价键强于单质Si中的共价键,所以SiC的熔点高于单质硅的,即答案是acb。
②单质硅的结构类似于金刚石的,所以单质晶体中一个F原子与其紧邻的F原子形成的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型。
③单质硅中平均一个硅原子形成2个Si-Si键。而二氧化硅晶体中平均一个硅原子形成4个Si-O键,所以根据化学反应的△H等于反应中断裂旧化学键的键能之和与反应中形成新化学键的键能之和的差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热△H=176kJ/mol×2+497.3 kJ/mol-460 kJ/mol×4=-990.7 kJ/mol。
点评:该题是基础性试题的考查,试题难易适中。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基础,侧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该题的难点在于反应热的计算,因为需要学生首先判断晶体硅和二氧化硅中化学键与硅原子个数的关系。本题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规范答题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