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胶体》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9-24 00:22:5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纳米技术是当今科学研究的前沿之一,l纳米(nm)=10-9m,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催化及军事科学中,“纳米材料是指研究、开发出的直径从几纳米至几十纳米的材料,如将“纳米材料”分散到液体分散剂中,所得混合物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A.所得分散系不稳定 B.一定能形成溶液 C.不能透过滤纸 D.有丁达尔效应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将纳米材料分散到液体分散剂中,所得混合物符合胶体的定义,所以又丁达尔效应,故D正确;胶体是一种介稳定体系,故A错误,胶体的微粒可以透过滤纸,故B、C错误。 考点:胶体的定义和性质。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区别溶液和胶体的方法是当一束光线通过胶体时可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溶液则没有此现象 B.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继续加热煮沸至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得Fe(OH)3胶体 C.胶体带电荷,溶液不带电荷 D.土壤胶粒的比表面积巨大且一般带负电,能吸附NH 等营养离子,使土壤具有保肥能力
参考答案:A、区别溶液和胶体的方法是利用丁达尔现象,当一束光线通过胶体时可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溶液则没有此现象.故A正确; B、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继续加热煮沸至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得Fe(OH)3胶体,是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方法,故B正确; C、胶体微粒吸附带电离子,胶体粒子带电,但胶体不带电,故C错误; D、土壤胶体微粒带负电荷,可以吸附阳离子,能吸附NH4+等营养离子,使土壤具有保肥能力,故D正确; 故选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下列分散系中具有丁达尔现象的有 [? ] A.?蔗糖溶液? B.?Fe(OH)3胶体? C.?蛋白质溶液? D.?NaCl溶液
参考答案:B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简答题 某课外活动小组进行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并检验其性质. (1)若将饱和FeCl3溶液分别滴入下列液体中,能形成胶体的是______. A.冷水?B.沸水?C.NaOH浓溶液?D.NaCl浓溶液 (2)现有甲、乙、丙、丁四名同学进行Fe(OH)3胶体的制备 ①甲同学的操作是:取一小烧杯,加入25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1~2mL?FeCl3饱和溶液,用玻璃棒搅拌,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请评价该操作是否正确______. ②乙向沸水中滴加饱和FeCl3溶液,为了使反应进行充分,煮沸10分钟,请评价是否正确______. (3)写出制备Fe(OH)3胶体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怎样检验制备的物质是否为胶体?______. (5)取少量你制得的胶体加入试管中,加入(NH4)2SO4溶液,现象是______,这种现象称为胶体的______. (6)氢氧化铁胶体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A.胶粒直径小于1nm?B.胶粒带正电荷 C.胶粒作布朗运动?D.胶粒能透过滤纸.
参考答案:(1)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铁胶体是在沸腾的蒸馏水中加入饱和氯化铁溶液,当溶液变为红褐色时立即停止加热, 故答案为:B; (2)制备氢氧化铁胶体时,不能用玻璃棒搅拌,防止胶体聚沉,当溶液变为红褐色时应立即停止加热,如继续加热会导致胶体聚沉, 故答案为:不正确、不正确; (3)制备胶体的原理是利用铁离子水解生成氢氧化铁胶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故答案为: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4)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当用激光笔照射时,会有一道明亮的光路,是区别其它分散系的独特性质,当让一束光线通过制得的Fe(OH)3胶体,从侧面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说明已经制得胶体, 故答案为:利用丁达尔效应:让一束光线通过制得的Fe(OH)3胶体,从侧面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说明已经制得胶体; (5)胶体粒子带有电荷,加入电解质溶液消除粒子所带电荷,会是胶粒之间的排斥力减小,使胶体聚沉生成红褐色沉淀, 故答案为:产生红褐色沉淀;聚沉; (6)胶体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能吸附溶液中的离子而带电荷,胶粒之间相互排斥,而不易产生较大微粒而聚沉,故答案为: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下列关于溶液和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一束光线分别通过溶液和胶体时,后者能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前者则没有 B.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 C.溶液中溶质分子可以通过滤纸,胶体中分散质粒子则不能通过滤纸 D.通电时,溶液中的溶质粒子分别向两极移动,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向某一极移动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