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在元素周期表短周期主族元素中。甲元素与乙、丙、丁三元素紧密相邻。甲、乙的原子序数之和等于丙的原子序数。这四种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20。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丙>乙>甲>丁
B.丁或甲与乙所形成的化合物都是有毒的物质
C.最高价氧化物的对应水化物的酸性:丁>甲
D.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甲>丙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性质可判断,甲、乙、丁应该是第二周期的元素,丙是第三周期元素且乙和丙同主族,所以根据甲和乙的原子序数之和等于丙的可知,甲是氮元素,乙是氧元素,丙是磷元素,丁是碳元素。同周期自左向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氢化物的稳定性也是逐渐增强的。同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逐渐最大,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所以只有选项D是正确的。A中应是丙>丁>甲>乙,CO2是没有毒的,B不正确。C和应是硝酸的酸性大于碳酸的,答案选D。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某元素的电离能(电子伏特)如下表:
A.ⅠA
B.ⅢA
C.ⅤA
D.ⅦA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失去第五个电子后很难再失去电子,为第五主族的元素。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A.蒸馏时,应将将温度计的水银球放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B.蒸馏时,冷却水应从冷凝管的下口通入,上口流出
C.用分液漏斗分液时,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D.配制1.0mol/L的NaCl溶液时,将称好的NaCl固体直接放入容量瓶中溶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分析:A.温度计水银球应放在蒸馏烧瓶支管口处;
B.冷凝水下进上出;
C.分液漏斗分液时,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D.配置NaCl溶液先把称好的固体在烧杯里溶解再转移到容量瓶.
解答:A.蒸馏时,温度计水银球应放在蒸馏烧瓶支管口处,测量的是蒸气的温度,故A正确; 
B.冷凝水下进上出,目的是保证水与要冷凝的物质充分接触,同时也不会让冷凝管上下温差太大,不致冷凝管破裂,故B正确;
C.分液漏斗分液时,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防止污染上层液体,故C正确;
D.配置NaCl溶液先把称好的固体在烧杯里溶解再转移到容量瓶,主要是为了防止溶解前后温度变化(溶解有的放热,有的吸热)引起溶液体积的变化导致配置溶液的浓度的误差,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蒸馏、分液和配制溶液的注意事项,题目难度不大,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通过化学反应不能实现的是
A.生成一种新离子
B.生成一种新分子
C.生成一种新核素
D.生成一种新单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化学反应就是化学变化必须有新的物质生成,所以可以生成一种新单质,可以生成新的分子,也可以生成一种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即新离子。根据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说明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没有变化的,所以不能生成一种新原子,即不可能生成一种核素,答案选C。
考点:考查化学变化的有关判断
点评:该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试题基础性强,侧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该题的关键是明确在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发生了改变,原子没有发生变化,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然后灵活运用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下列含有极性键的离子化合物是
A.CH3COOH
B.NaOH
C.Na2O2
D.MgCl2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