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考古学上常用碳元素的一种核素
来测定文物的历史年代。下列关于
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质子数是6
B.核外电子数是6
C.中子数是6
D.质量数是14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在表示原子组成时在元素符号的左下角注明质子数,左上角注明质量数,所以
表示的是质子数为6,质量数为14的一种核素。因为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是质量数,所以该核素的中子数是14-6=8,又因为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错误的选项是C。答案选C。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元素周期表中查得的相对原子质量为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B.化学键的变化一定会引起化学反应的变化
C.只含有共价键的物质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D.全部由极性键构成的分子不一定是极性分子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元素周期表中查得的相对原子质量为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错误。B.化学键的变化不一定会引起化学反应的变化。如离子晶体和金属晶体融化都需要断裂化学键,但是并没有新的物质生成。错误。C.只含有共价键的物质可能是共价化合物也可能是单质。错误。D.全部由极性键构成的分子可能是极性分子,也可能是非极性分子,这取决于各个化学键的空间排列。如果排列对称,正负电荷的重心重合就是非极性分子,否则就是极性分子。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A、B属于短周期中不同主族的元素,A、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中,成对电子和未成对电子占据的轨道相等,若A元素的原子序数为a,则B元素原子序数不可能为
A.a+11 ?B.a-5? C.a+3? D.a+8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中成对电子和未成对电子占据的轨道数相等,则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3或6,前者各占据1个s轨道和1个p轨道,后者各占据2个s轨道和2个轨道,可能为B、O、Al、S等元素,原子序数分别为5、8、13、16,如A元素的原子序数为a,则B的原子序数可能为a+3、a+11、a-5,则只有a+8不可能,答案选D。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在核电荷数为1—20的元素的原子中,次外层电子数为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是(?)
A.核电荷数为3的元素
B.核电荷数为13的元素
C.核电荷数为6的元素
D.核电荷数为16的元素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根据元素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可知,在核电荷数为1—20的元素的原子中,次外层电子数为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是Li、Si,答案选A。
点评:该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元素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熟悉掌握程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该题的关键是熟练记住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并能灵活运用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①热稳定性:H2O>HF>H2S?②原子半径:Na>Mg>O
③酸性:H3PO4>H2SO4>HClO4?④物质的熔点:石英>食盐>冰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①非金属性越强,其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故HF>H2O>H2S
②电子层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大,当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正确
③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故H3PO4<H2SO4<HClO4
④三者分别为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物质的熔点依次降低,正确
答案为B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