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验题 (16分)用98%的浓硫酸(其密度为1.84g/cm3)配制100 mL 1.0 mol·L-1稀硫酸,
(1)经计算,应用?(填仪器名称及规格,下同)取浓硫酸?。
(2)配制操作可分解成如下几步,以下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向容量瓶中注入少量蒸馏水,检查是否漏水
B.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及玻璃棒,将溶液注入容量瓶,并重复操作两次
C.用已冷却的稀硫酸注入已检查不漏水的容量瓶中D.根据计算,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浓硫酸
E.将浓硫酸沿烧杯壁慢慢注入盛有蒸馏水的小烧杯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
F.盖上容量瓶塞子,振荡,摇匀
G.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使溶液凹面恰好与刻度相切
H.继续往容量瓶中小心地加蒸馏水,使液面接近刻度线1~2 cm
(3)所需仪器除烧杯、玻璃棒、量筒外还需 __________、 __________。
(4)玻璃棒在整个实验中的作用是?、?。
(5)由于错误操作, 使得到的浓度数据比正确的偏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序号)。
A.使用容量瓶配制溶液时, 俯视液面定容后所得溶液的浓度
B.没有用蒸馏水洗烧杯2-3次,并将洗液移入容量瓶中
C.容量瓶用蒸馏水洗净,没有烘干
D.定容时,滴加蒸馏水,先使液面略高于刻度线,再吸出少量水使液面凹面与刻度线相切
E.把配
好的溶液倒入用蒸馏水洗净而末干的试剂瓶中备用
参考答案:(1)用? 10 mL量筒?;取? 5.4 mL?。
(2)? D E A C B H G F?
(3)1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4)作用搅拌、引流?。
(5)? 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实验题 (10分)Ⅰ:?元素的金属活动性递变规律是元素周期表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查阅课外资料,看到第IVA族的三种金属锗、锡、铅的性质:“锗、锡在空气中不反应,铅在空气中表面生成一层氧化铅,请解释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
Ⅱ:?另一研究性学习小组欲通过实验探究Zn、Fe、Cu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根据不同的实验条件设计了如下的几种实验方案:
(1)该小组同学根据提供的Zn片、Fe片和稀硫酸,设计成了一个原电池比较锌与铁的活动性顺序,请在下侧方框内画出原电池装置图。并写出正极的反应现象及电极反应式。
现象?;电极反应式?。

(2)现只有Fe片、CuO和稀硫酸这几种药品,请你帮忙设计方案比较铁与铜的活动性顺序。你的设计方法是?
参考答案:
I、铅的活动性比锗和锡都强,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II、(1)表面有气泡产生,2H++2e-=H2↑
(2)先用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再将铁片插入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填空题 金属钠与水的反应是中学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反应.在高中化学教材的几次改版中该实验曾出现过几种不同的演示方法,分别如图中甲、乙、丙所示:

(1)现按图甲所示的方法,在室温时,向盛有Ca(HCO3)2溶液的水槽中,加入一小块金属钠.下列现象描述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
A.钠浮在液面上,并四处游动,最后消失?B.钠熔化成一个光亮的小球
C.反应开始后,溶液由无色变红色? D.恢复到室温时,烧杯底部有固体物质析出
(2)请补充并完成甲实验中从试剂瓶中取出钠到向水槽中投入钠的有关操作:用镊子从试剂瓶中取出一小块钠→______→用镊子夹取切好的金属钠投入到盛有Ca(HCO3)2溶液的烧杯中.
(3)按图乙所示方法来收集产生的气体,需将钠包好,再放入水中.取相同质量的钠按下列几种情况收集产生的气体在相同条件下体积最大的是______
A.用铝箔包住钠?B.用锡箔包住钠?C.直接将钠投入的水中
(4)用装满水的矿泉水瓶按图丙方法进行实验,用手挤压矿泉水瓶并塞紧带有钠的塞子,共排出水的体积为16.8mL,待钠反应结束后,干瘪的带塞矿泉水瓶恢复成原状,假设瓶内、瓶外均属于标准状况,则所用的钠的质量为______g.
参考答案:(1)将钠投入到碳酸氢钙溶液中,钠先和水反应,呈现的现象是:钠浮在水面上,熔化成一个光亮的小球,并四处游动,最后消失,生成的氢氧化钠和碳酸氢钙反应生成难溶性的碳酸钙,所以恢复到室温时,烧杯底部有固体物质析出,故选ABD;
(2)做钠和水的反应实验时,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在玻璃生上用小刀切成绿豆大小的钠粒,并将多余的钠放回试剂瓶中,故答案为: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在玻璃生上用小刀切成绿豆大小的钠粒,并将多余的钠放回试剂瓶中;
(3)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钠,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锡和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所以生成氢气体积最大的是用铝箔包住钠,故选A;
(4)该反应中排出水的体积就是氢气的体积,设消耗的钠的质量是x,
2Na+2H2O=H2↑+2NaOH
46g? 22.4L
x? 0.0168L
x=0.0168L×46g22.4L=0.0345g,
故答案为:0.0345.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要求设计实验证明:某种盐的水解是吸热的。有四位同学分别设计如下方案,其中不正确的是
[? ]
A.甲同学:将硝酸铵晶体溶于水,若水温下降,说明硝酸铵水解是吸热的
B.乙同学:用加热的方法可除去KNO3溶液中混有的Fe3+,说明含Fe3+的盐水解是吸热的
C.丙同学:通过实验发现同浓度的热的纯碱溶液比冷的纯碱溶液去油污效果好,说明碳酸钠水解是吸热的
D.丁同学:在醋酸钠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加热(不考虑水蒸气)后若红色加深,说明醋酸钠水解是吸热的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实验题 一般测定样品中成分含量的实验应重复二至三次。为了测定某氢氧化钠固体中混有的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甲、乙两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I.甲同学的方案如图所示:

(1)根据甲同学的实验装置图分析,在每次实验过程中所进行的称量操作至少要进行??次。
(2)甲同学重复测定了三次,得到碳酸钠的质量分
数的数据存在较大的偏差,你认为原因可能是?(填序号)。
A.装置内原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也被碱石灰吸收
B.装置外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被碱石灰吸收
C.反应完成后,装置中的二氧化碳没有全部被碱石灰吸收
D.加入稀硫酸的量不足,则可能造成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