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燃密闭容器中的己烷和氧气的混和气体,使之发生不完全燃烧,在120℃时测得反应前后气体压强分别为3.6×104帕和5.2×104帕,判断这一燃烧现象是按哪个方程式进行的
A.C6H14+9O2→CO+5CO2+7H2O
B.C6H14+7O2→5CO+CO2+7H2O
C.C6H14+8O2→3CO+3CO2+7H2O
D.2C6H14+15O2→8CO+4CO2+14H2O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可知,反应物水是气态,体系的压强增大,这说明该反应是体积增大的化学反应。由于反应前后压强之比是9︰13,所以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判断出学习C正确,答案选C。
考点:考查己烷燃烧的有关计算和判断
点评:该题是中等难度的试题,试题设计新颖,基础性强,有利于考查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该题的关键是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有关推论,得出反应前后的物质的量之比,然后通过排除法筛选得出正确的结论。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在肿瘤鉴别诊断用磁共振造影剂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为磁性纳米晶体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更广泛的前景.制备易溶于水的纳米四氧化三铁过程如图:

下列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吡咯酮分子中的氮原子最外层有8个电子
B.磁性纳米材料四氧化三铁溶于水后形成胶体
C.反应②中环丙胺的作用可能是做还原剂
D.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6FeOOH+CO=2Fe3O4+3H2O+CO2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分析:A、吡咯酮分子中的氮原子形成三个共价键,最外层8个电子;
B、利用胶体的分散质粒子直径来分析;
C、根据反应②环丙胺没有参加反应来分析;
D、根据反应③中的反应物与生成物及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
解答:A、由于吡咯酮分子中的N形成了三个共价键,最外层有8个电子,故A正确;
B、纳米四氧化三铁分散在适当分散剂中,属于胶体分散系,不同于溶液的溶质微粒直径,故B正确;
C、因反应②环丙胺不参加反应,但加快反应速率,即加快了氯化铁水解,故C法错误;
D、由制备过程图可知,反应③的反应物为FeOOH和CO,由一种生成物为Fe3O4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为6FeOOH+CO═2Fe3O4+3H2O+CO2,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应注重习题信息和所学知识相结合来解答本题,并注意质量守恒定律、胶体的性质等来解答,本题难度中等.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电解质的是
A.NH3
B.NaOH
C.HNO3
D.Na2CO3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分析:电解质是指:该物质是化合物,溶于水溶液中或在熔融状态下就能够导电,是自身电离.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在熔融状态下两种情况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称为非电解质,蔗糖、乙醇等都是非电解质.大多数的有机物都是非电解质;单质,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解答:A.氨气在水溶液里,生成一水合氨,一水合氨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氢氧根离子和铵根根离子导致导电,不是氨气自身电离,所以氨气是非电解质不属于电解质,故A正确;
B.NaOH在水溶液里或在熔融状态下,都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导致导电,所以NaOH是电解质,故B错误;
C.HNO3在水溶液里,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氢离子和硝酸根离子导致导电,所以硝酸是电解质,故C错误;
D.Na2CO3在水溶液里或在熔融状态下,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导致导电,所以Na2CO3是电解质,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电解质的定义,注意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必须是化合物,电解质能导电是溶于水溶液中或在熔融状态下自身电离.题目较简单.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煤中含有苯、甲苯和粗氨水,可通过干馏得到
B.在有机物分子中,含有的氢原子个数一定是偶数
C.乙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褪色,二者反应原理相同
D.用溴水可以鉴别己烯、己烷、四氯化碳三种有机物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将SO2通入显红色的酚酞试剂中,发现红色消失,这主要是因为SO2
A.有漂白性
B.有还原性
C.溶于水后显酸性
D.有氧化性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硫不能使指示剂褪色,酚酞显红色说明溶液中存在着碱性的物质,而二氧化硫溶于水后显酸性,可将碱性物质中和,而使酚酞褪色.
解答:因二氧化硫不能使指示剂褪色,酚酞显红色说明溶液中存在着碱性的物质,红色褪去,说明溶液中存没有碱性的物质,是由于二氧化硫溶于水后显酸性,可将碱性物质中和,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二氧化硫水溶液的酸碱性,二氧化硫虽然具有漂白性,但不能使指示剂褪色,且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是暂时的.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