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常温下,用 0.1000 mol·L-1NaOH溶液滴定 20.00mL0.1000 mol·L-1 CH3COOH溶液所得滴定曲线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滴定过程中可能出现:c(CH3COO-)>c(Na+)>c(CH3COOH)>c (H+)> c(OH-)
B.点①所示溶液中酸的中和率大于50%
C.点②是二者恰好中和点
D.点③所示溶液中:c(Na+)> c(OH-)> c(CH3COO-)>c (H+)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A正确,若加入的1NaOH溶液的体积大于10.00 mL而小于20.00mL时满足该关系;B错,点①所示溶液中酸的中和率等于50%;C错,点③是二者恰好中和点;D错,点③所示溶液中:c(Na+)> c(CH3COO-)> c(OH-)>c (H+);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用0.01 mol/L? H2SO4滴定0.01mol/L NaOH溶液,中和后加水至100ml,若滴定时终点判断有误差:①多加1滴H2SO4;②少加1滴H2SO4;(设1滴为0.05ml)则①和②c(H+)的比值是
A.10
B.50
C.5×103
D.104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多加1滴硫酸,则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为
。同样少加1滴硫酸,溶液中OH-的浓度就应该是10-5mol/L,则①和②c(H+)的比值是104。答案选D。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常温时,将V1mL c1mol·L-1的氨水滴加到V2mL c2moL·L-1的盐酸中,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若混合溶液的pH=7,则c1V1>c2V2
B.若V1=V2,c1=c2,则溶液中c (NH4+) =c (Cl-)
C.若混合溶液的pH=7,则溶液中c (NH4+)>c (Cl-)
D.若V1=V2,且混合液的pH<7,则可能有c1 = c2
参考答案:AD
本题解析:氨水是弱碱,若恰好反应,则生成的氯化铵水解,溶液显酸性。如果显中性,说明氨水是过量的,A、D正确,B不正确。根据电荷守恒c (H+) +c (NH4+) =?c (Cl-)+c (OH-)可知,如果混合溶液的pH=7,则溶液中c (NH4+)=c (Cl-),C不正确。答案选AD。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某水溶液中只要c(H+)=c(OH-),则一定是中性的
B.纯水中c(H+)与c(OH-)的乘积一定等于1×10-14
C.温度升高水的电离程度增大,pH值增大
D.电离程度大的酸一定比电离程度小的酸pH值小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某水溶液中只要c(H+)=c(OH-),则一定是中性的,故A正确;只有在常温下,纯水中c(H+)与c(OH-)的乘积才等于1×10-14,故B错误;温度升高水的电离程度增大,pH值减小,故C错误;电离程度大的酸一定比电离程度小的酸pH值小,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没有指定浓度。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术语,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本题比较溶液,注意的是水中c(H+)与c(OH-)的乘积才等于1×10-14。
本题难度:一般
5、填空题 酸是化学中重要的一类物质,人们对酸的认识是逐步加深的。
⑴ 1887年,阿仑尼乌斯提出了电离理论,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H+的为酸,电离出OH?离子的为碱。比较水溶液中,下列阴离子的共扼酸的酸性大小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⑵ 1905年,弗兰克提出了溶剂酸碱理论。该理论认为凡是在溶剂中产生该溶剂的特征阳离子的溶质叫酸,产生该溶剂的特征阴离子的溶质叫碱。试判断液NH3中加入Li3N后酸碱性变化情况,并结合方程式解释
⑶ 1923年布朗斯特提出了质子理论。认为凡是能够给出质子的物质都为酸,接受质子的物质为碱。有电子总数相同的三种微粒,它们既是质子酸又是质子碱,且分别为阴离子、中性分子和阳离子,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质子理论提出的同年,路易斯提出了电子理论,凡是接受电子对的为酸,给出电子对的为碱。NH3和NF3的均为路易斯碱, 碱性更强的是_____?__ ,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⑸ 1966年第一个超强酸被偶然发现,通常由质子酸和路易斯酸混合。用SbF5与氟磺酸反应后,可得到一种超强酸H[SbF5(OSO2F)]。写出该超强酸在氟磺酸中的电离方程式。
参考答案:⑴ (2)>(3)>(1)?(2分)
⑵ 碱性增加,2NH3
?NH4+ ?+ NH2—?
NH3 + N3- = HN2- + NH2-或2NH3 + N3- = 3NH2-(2分)
⑶ HS-,H2O2,N2H5+?(全对给2分,其他合理结论也给分)
⑷ NH3? F的吸电子能力强,使N上电子云密度降低(2分,各1分)
⑸ H[SbF5(OSO2F)]+HSO3F = H2SO3F++ [SbF5(OSO2F)]-?(2分)
本题解析:⑴ 共轭酸酸性的强弱,可以从共轭碱的稳定性来判断,共轭碱越稳定,其共轭酸的酸性越强,反之越弱。在-O=的对位,-NO2是吸电子基团,能使-O-的负电荷分散,因而稳定性增强,所以⑵的共轭酸的酸性最强;-OCH3是推电子基团,不利于-O-负电荷的分散,因此该共轭碱最不稳定,所以⑴的共轭酸的酸性最弱。
综上所述,共轭酸的大小顺序为⑵>⑶>⑴。
⑵ 根据溶剂理论,在NH3(l)中,NH2-是最强的碱,由于Li3N的碱性比LiNH2的碱性还要强,因此在NH3(l)中,会发生拉平效应,从而使液NH3的碱性增强。这个过程相当于在水溶液中,最强的碱是OH-,比OH-强的碱都会发生水解,生成OH-,同时水溶液的碱性增强。
⑶ 既是质子酸,又是质子碱,这类物质在质子理论中又称为两性物质。比如H2O就是最简单的两性分子,HCO3-是最常见的两性阴离子。但是题目中要求的是电子数相同的三种微粒,在10电子物质中,不可能同时存在这些微粒,因此要考虑18e-微粒。两性分子为H2O2,阴离子为HS-——这两种微粒显而易见,阳离子可以为质子化的N2H4。其实此题最关键的是掌握高中阶段要求同学们掌握的10e-、18e-结构的微粒。
⑷ 质子酸和路易斯酸形成的超酸是众多超酸中的一种,它是由质子酸电离后生成的酸根离子作为配体与路易斯酸形成稳定的配位化合物,从而使混合物的酸性增强。。在本题中,SbF5是路易斯酸(因为Sb有空的轨道),HSO3F是质子酸(HSO3F
FSO3-+H+),所以FSO3-以氧原子作为配体与SbF5的Sb形成配位键,即[SbF5(OSO2F)]-。由于该酸的酸性比HSO3F的酸性还要强,因此,该超酸在氟磺酸中提供质子,变成了[SbF5(OSO2F)]-,氟磺酸得质子,形成H2SO3F+。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