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是
A.某无色溶液中:Fe2+、H+、ClO-、SO42-
B.由水电离出的c(H+)=1×10-12:NH4+、HCO3-、Na+、Cl-
C.加入Al产生氢气的溶液中:Mg2+、NO3-、Cl-、SO42-
D.使酚酞变红的溶液:SO32-、S2O32-、Na+、K+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分析:A、Fe2+在水溶液中为浅绿色,利用氧化还原反应来分析离子的共存;
B、水电离出的c(H+)=1×10-12,溶液可能为酸或碱的溶液,利用复分解反应来分析离子的共存;
C、加入Al产生氢气的溶液,可能为酸或碱的溶液,利用复分解反应来分析共存;
D、使酚酞变红的溶液显碱性,利用离子能否反应分析共存.
解答:A、Fe2+、H+、ClO-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不能共存,且Fe3+在水溶液中为黄色,故A错误;
B、水电离出的c(H+)=1×10-12,水的电离受到抑制,则可能为酸或碱的溶液,HCO3-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NH4+与碱反应生成弱电解质,则不能共存,故B错误;
C、因Al与盐酸或氢氧化钠反应都能生成氢气,若为碱溶液则与Mg2+生成沉淀,若为酸溶液,则Al与NO3-反应不会生成氢气,则不能共存,故C错误;
D、使酚酞变红的溶液显碱性,但在碱性条件下该组离子不发生反应,则离子能够大量共存,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离子的共存问题,明确习题中的信息的挖掘和应用及离子发生的反应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并注意积累常见离子的颜色来解答.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安徽省是工艺美术大省,有许多历史悠久、闻名中外的传统工艺美术品.下列工艺品在制作过程中主要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 八公山紫金砚
B.? 界首彩陶
C.? 徽洲木雕
D.? 灵壁磐石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分析: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在原子核不变的情况下,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
解答:A.八公山紫金砚,制砚的工艺有:采石、制砚、打磨、封蜡、砚铭、配盒等,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A错误;
B.界首彩陶采用的陶土是取自当地的黄胶泥,即黄河泛滥后沉积下来的黄色粘土,采用高温烧制而成,生成了新物质,是化学变化,故B正确;
C.徽洲木雕,是在木头上雕刻,是物理变化,故C错误;
D.灵璧供石,又称磐石,是一种石雕,是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物理变化.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下列反应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但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Fe+CuSO4=FeSO4+Cu
B.AgNO3+NaCl=AgCl↓+NaNO3
C.MnO2+4HCl(浓)MnCl2+Cl2↑+2H2O
D.2KMnO4K2MnO4+MnO2+O2↑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分析: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有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以及复分解反应,从化合价的角度判断反应是否氧化还原反应.
解答:A.属于置换反应,也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A不选;
B.属于复分解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B不选;
C.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故C选;
D.属于分解反应,也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D不选.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以及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判断,题目难度不大,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共平面的是
A.乙烷
B.丙烯
C.溴苯
D.乙醇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考查有机物的结构特点。烷烃分子中所有的原子是不可能共平面的,A不正确。丙烯和乙醇中都含有饱和碳原子,而与饱和碳原子相连的4个原子一定位于四面体的4个顶点上,因此不可能是共平面的。苯是平面型结构,1个氢原子被溴原子取代后,溴原子仍然处在这个平面上,所有正确的答案是C。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下列化学式所表示的化合物中,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同分异构体的有
A.CH2O2
B.CH2Cl2
C.C7H8O
D.C2H5NO2
参考答案:CD
本题解析:A只能表示甲酸甲酯,B中能表示二氯乙烷,CD都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同分异构体,例如C可以是酚类,也可以是醇类;D可以是硝基类化合物,也可以是氨基酸,答案选CD。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