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同温同压下的两份铝片,第一份与足量的盐酸反应,第二份与足量的烧碱溶液反应,测得第一份产生的气体为4g,第二份产生的气体6g,则两份铝片的质量之比为( )
A.1:1
B.2:3
C.3:2
D.1:6
参考答案:铝与酸反应生成氢气,铝与碱反应生成氢气,所以根据电子守恒便可计算得出;Al~Al3+~3e-,H2~2e-,所以得到
2Al~3H2,产生的气体为4g时需要铝质量为36g;产生的气体6g时需要的铝质量为54g;
所以两份铝的质量比为36:54=2:3;
故选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进行化学实验,观测实验现象,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是化学学习方法之一.下列实验推理中,正确的是( )
A.将镁和铝用导线连接再插进稀NaOH溶液中,镁条上产生气泡,说明镁比铝活泼
B.在溴水中通入SO2气体,溴水褪色,说明SO2有漂白性
C.将铜片放入浓硫酸中,无明显现象,说明铜在冷的浓硫酸中发生钝化
D.某溶液用盐酸酸化,无现象,再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溶液中有SO42-
参考答案:A、镁和铝用导线连接再插进稀NaOH溶液中,形成原电池,金属铝为负极,金属镁不和氢氧化钠反应,故A错误;
B、在溴水中通入SO2气体,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和氢溴酸,体现了二氧化硫的还原性,故B错误;
C、金属铜和浓硫酸的反应需要加热条件,金属铜和浓硫酸在常温下不反应,铁和铝遇到冷的浓硫酸发生钝化,故C错误;
D、某溶液用盐酸酸化,无现象,可以排除碳酸根、银离子以及亚硫酸根离子的干扰,再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溶液中有SO42-,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填空题 向一铝制易拉罐中充满CO2后,再往罐中注入足量的质量分数为20%的NaOH溶液,立即严封罐口,不一会儿就发现易拉罐变瘪,再过一会易拉罐又鼓胀起来,解释上述实验现象。
(1)易拉罐开始变瘪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2)易拉罐又鼓胀起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3)如果换成铁制易拉罐,作同样的实验,则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NaOH吸收了CO2气体,使罐内气压小于罐外气压,所以罐内凹而瘪;2NaOH+CO2=Na2CO3+H2O
(2)过量NaOH和Al反应产生H2,使罐内气压增大,所以罐再次鼓起;2Al+2OH-+2H2O=2AlO2-+3H2↑
(3)易拉罐内凹而瘪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填空题 (10分)(一)铝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金属,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1)金属铝是活泼的金属,但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原因是?。
(2)铝盐或铁盐能用于净水,是因为铝盐或铁盐在水溶液中形成了?。
(3)铝粉与氧化铁粉末在高温下得到铁的反应叫做“铝热反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二)有一种褐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所含杂质不溶于水和酸。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利用一小块样品,设计实验证明矿物样品中有Fe3+。
实验用品:研钵、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滤纸、试管、胶头滴管
(4)简述实验操作步骤、现象和结论。
?
参考答案:(1)铝表面容易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对内部的金属起到了保护作用
(2)胶体
(3)2Al+Fe2O3
2Fe+Al2O3
(4)将样品在研钵中研细,倒入烧杯,加入稀硫酸,搅拌,过滤,取少许溶液,滴加KSCN溶液,若溶液变为红色,则证明矿物样品中有?,不变红,则无。
本题解析:本大题第(一)题属基础知识题,考查对相关知识的识记、再现。第(二)题是据提供的用品和相关原理及实验自行设计实验进行一种离子(Fe3+)的检验,考查相关实验操作、基本设计和表达能力,实验方法常用并已知,而提供的用品也能提示就是使用该方法,所以难度一般。实验步骤在检验之前须有对样品的预处理,即研碎、酸溶、过滤,这要求学生须有相关实验的经验和知识。
本题难度:一般
5、填空题 写出Fe2O3与Al粉混合物发生铝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使该铝热反应顺利进行,还需要的辅助试剂有?。
实验探究:我们发现教材【实验4—1】的本实验,没有要求检验反应产物铁单质的存在。请你说一说本实验结束后检验蒸发皿中沙子里熔渣物里是否含有单质铁的方法?。如果没有检验出金属铁,请你说出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或提出如何改进实验的建议:?。(能回答其中一点即可)
参考答案:Fe2O3+2Al
?2Fe+Al2O3,镁条、KClO3晶体;使用磁铁去检验等,原因:可能是Fe高温下又氧化了,可能Al氧化成Al2O3,或Fe2O3被Al还原成FeO或Fe3O4等。改进方法:隔绝空气冷却,用冷水代替沙子等等。(本实验探究无标准答案,合理即可,答了就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