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验题 证明卤族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某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气密性已检查)。

实验过程:
Ⅰ.打开弹簧夹,打开活塞a,滴加浓盐酸。
Ⅱ.当B和C中的溶液都变为黄色时,夹紧弹簧夹。
Ⅲ.当B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棕红色时,关闭活塞a。
Ⅳ.……
(1)验证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的实验现象是 。
(2)B中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3)为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过程 Ⅳ 的操作和现象是
。
(4)过程Ⅲ实验的目的是 。
(5)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的原因: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 ,得电子能力逐渐______。
考查知识点:卤素单质氧化性强弱的比较,对应实验原理、操作、现象的描述,从结构上理解氧化性递变的原因。
参考答案:(1) KI淀粉试纸变蓝 (2)Cl2+2Br-=Br2+2Cl-
(3)打开活塞b,将少量C中溶液滴入D中,关闭活塞b,取下D振荡。静止后CCl4层溶液变为紫红色
(4)确认C的黄色溶液中无Cl2,排除Cl2对溴置换碘实验的干扰
(5)增大,减弱
本题解析:(1)验证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的实验现象是KI淀粉试纸变蓝,Cl2+2I-=2Cl-+I2 ,I2遇淀粉变蓝色。
(2)B中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Cl2+2Br-=Br2+2Cl-
(3)为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过程 Ⅳ 的操作和现象是打开活塞b,将少量C中溶液滴入D中,关闭活塞b,取下D振荡。静止后CCl4层溶液变为紫红色,其中紫红色为I2溶解在CCl4呈现的颜色。
(4) 过程Ⅲ实验的目的是确认C的黄色溶液中无Cl2,排除Cl2对溴置换碘实验的干扰。
(5)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的原因: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考点:卤素单质氧化性强弱的比较,对应实验原理、操作、现象的描述,从结构上理解氧化性递变的原因。
点评:证明卤素的氧化性强弱实验,是高一必修2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题侧重考查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紧密结合题干的提供的实验图,进行合理的猜测。
本题难度:困难
2、简答题 已知2A3++2B-═2A2++B2,C2+2A2+═2A3++2C-,2C-+D2═C2+2D-.现向含有A2+、B-、C-、D-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C2,则反应后溶液中离子数明显减少的是______,基本不变的是______.
参考答案:2A3++2B-=2A2++B2中氧化性A3+大于B2,C2+2A2+═2A3++2C-中氧化性C2大于A3+,2C-+D2═C2+2D-中氧化性D2大于C2,所以氧化性大小顺序为:D2>C2>A3+>B2,
2A3++2B-=2A2++B2中还原性B-大于A2+,C2+2A2+═2A3++2C-中还原性A2+大于C-,2C-+D2═C2+2D-中还原性C-大于D-,所以还原性大小顺序为:B->A2+>C->D-,
在溶液中氧化性强的微粒与还原性强的微粒先发生反应,含有A2+、B-、C-、D-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C2,由于氧化性C2>A3+>B2,所以C2能氧化A2+和B-,所以二者在溶液中明显减少,由于D-不反应则微粒数目基本不变,故答案为:A2+,B-; 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制备食用碘盐(KIO3)原理之一为:I2+2KClO3
Cl2+2KIO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向KClO3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得到白色AgCl沉淀
B.反应过程中I2置换出Cl2,由此可推断非金属性I>CI
C.KClO3和KIO3均属于离子化合物,都只含有离子键
D.制备KIO3的反应中氯元素被还原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氯酸钾在溶液中电离出的离子是K+、ClO3-,所以向KClO3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得不到白色AgCl沉淀,A不正确;B、反应过程中I2置换出Cl2,但该反应不是在溶液中进行的,所以不能依据该反应推断非金属性I>CI,事实上非金属性是I<CI,B不正确;C、KClO3和KIO3均属于离子化合物,都含有离子键,另外氯元素与氧元素、以及碘元素与氧元素之间还存在共价键,C不正确;D、反应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从+5价降低到0价,得到电子,被还原,所以制备KIO3的反应中氯元素被还原,D正确,答案选D。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根据反应(1)~(4),可以判断下列四种物质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正确顺序
(1)Cl2+2KI===2KCl+I2 (2)2FeCl2+Cl2===2FeCl3
(3)2FeCl3+2HI===2FeCl2+2HCl+I2 (4)H2S+I2=2HI+S
A.H2S>I2>Fe3+>Cl2
B.Cl2>Fe3+>I2>H2S
C.Fe3+>Cl2>H2S>I2
D.Cl2>I2>Fe3+>H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