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下列对化学反应的认识错误的是(?)
A.原子一定发生重新组合
B.有旧键断裂和新键的形成
C.一定会发生电子转移
D.必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C、对于非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反应,不回发生电子的转移,故错。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反应的本质,题目难度不大,注意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及应用。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已知:H2O(g)====H2O(l) ΔH=Q1 kJ·mol-1 2H2O(g)====2H2(g)+O2(g)ΔH=Q2 kJ·mol-1 CH4(g)+2O2(g)====CO2(g)+2H2O(l) ΔH=Q3 kJ·mol-1,则H2和CH4的燃烧热的比是
A.(Q1+Q2)/(2Q1+Q3)
B.(Q1-Q3)/(Q3-2Q1)
C.(2Q1+Q2)/2Q3
D.(2Q1-Q2)/2Q3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根据盖斯定律,由第一个反应减去第二个反应的1/2得H2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H2(g)+1/2O2(g)====H2O(l) ΔH=Q1-1/2Q2?即H2的燃烧热为(Q1-1/2Q2) kJ·mol-1,由第三个热化学方程式知甲烷燃烧热为Q3 kJ·mol-1,故H2和CH4的燃烧热的比是(2Q1-Q2)/2Q3,答案为D项。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在初中时我们就知道,有新物质形成的反应属于化学反应,但是从化学键的观点看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键断裂,新键形成”,据此不属于化学反应的是
A.蔗糖溶于水
B.金刚石变成石墨
C.氯化钠熔化
D.五氧化二磷吸水
参考答案:A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蔗糖溶于水,破坏的是分子间作用力,化学键不变,属于物理变化;氯化钠晶体在熔化状态下能够电离出阴阳离子,破坏的是离子键,但并没有形成新的化学键,不是化学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其余选项既存在化学键的断裂,又存在化学键的形成,都是化学变化,答案选AC。
考点:考查化学键与物质变化的关系
点评:该题属于高考中的常见题型,试题难易适中。本题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思维的严密性和规范答题能力。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在25oC、1.01×105 Pa下,将2.2 g CO2通入75 mL 1 mol/L NaOH溶液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放出x kJ 的热量.已知在该条件下,1 mol CO2通入1 L 2 mol/L NaOH溶液中充分反应放出y kJ的热量,则CO2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NaHCO3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CO2(g)+NaOH(aq)==NaHCO3(aq);ΔH=-(20y-x) kJ/mol
B.CO2(g)+NaOH(aq)==NaHCO3(aq);ΔH=-(4x-y) kJ/mol
C.CO2(g)+NaOH(aq)==NaHCO3(aq);ΔH=-(40x-y) kJ/mol
D.2CO2(g)+2NaOH(l)==2NaHCO3(l);ΔH=-(80x-20y) kJ/mol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2.2 g CO2是0.05mol,氢氧化钠是0.075mol,所以CO2和氢氧化钠反应的生成物是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其物质的量都是0.025mol。又因为生成1mol碳酸钠放出的热量是ykJ,所以生成1mol碳酸氢钠放出的热量是(40x-y) kJ,因此答案是C。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中学化学教材中有大量的数据材料。下面是某学生对数据的利用情况,其中正确的是
A.利用熵变数据就可以判断反应的自发性
B.利用pH与7的大小关系来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C.利用第一电离能数据,可判断同周期元素的金属性强弱
D.利用健能、键角和键长等数据可以推测化合物的热稳定性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利用熵变数据和焓变数据共同来判断反应的自发性。错误。B.在室温下pH=7的溶液显中性,pH<7的溶液显酸性,pH>7d的溶液显碱性。若温度不是室温,则pH=7的溶液不是中性。因此不能利用pH与7的大小关系来判断溶液的酸碱性。错误。C.一般情况下,同一周期的元素,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第一电离能就越小,但是对于第二主族的元素来说,原子处于ns2轨道的电子处于全充满的稳定状态,失去电子比ns2np1还高。故不能利用第一电离能数据,判断同周期元素的金属性强弱。错误。D.物质内含有的化学键的键能越大,键长越短,含有该化学键的物质的稳定性就越强。而键角是反映分子内各个化学键的空气排列的物理量。因此利用健能、键角和键长等数据可以推测化合物的热稳定性。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