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下列实验装置图及实验用品均正确的是(部分夹持仪器未画出)?(?)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A、温度计应没入液面以下,错误;B、符合乙酸乙酯制取的试剂、收集、装置的要求,正确;C、温度计应放在蒸馏烧瓶对支管口处,用来测量馏分的沸点,错误;D、实验室制取硝基苯对温度为70至80摄氏度之间,错误,答案选B。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下列各种混合物中,不能混溶的是(? )
A.植物油和乙醇
B.苯和水
C.酒精和水
D.汽油和苯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第一次用无机物制备有机物尿素,开辟人工合成有机物先河的科学家是(?)
A.德国的维勒
B.英国的道尔顿
C.德国的李比希
D.俄罗斯的门捷列夫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考查化学史。英国的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德国的李比希为现代元素定量分析奠定了基础。俄罗斯的门捷列夫绘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答案是A。
本题难度:简单
4、填空题 分某有机物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2。为进一步测定A的化学式,现取6.2 gA完全燃烧,得到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将产物先后通过足量的浓硫酸和碱石灰,两者分别增重5.4 g和8.8 g (假设每步反应完全)。
(1)该有机物的实验式是?:分子式是?。
(2)红外光谱显示有“C—C”键和“O一H”键的振动吸收,若核磁共振氢谱有2个吸收峰,峰面积之比为1:2,推断该有机物的结构简式是?。?
(3)该有机物与金属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参考答案:(1)CH3O? C2H6O2?(2)HOCH2CH2OH
(3)HOCH2CH2OH+2Na
NaOCH2CH2ONa+H2↑
本题解析:(1)6.2gA的物质的量是0.1mol
生成的水是5.4g,物质的量是5.4g÷18g/mol=0.3mol,其中氢原子的物质的量是0.6mol
生成的CO2是8.8g,物质的量是8.8g÷44g/mol=0.2mol,其中碳原子的物质的量是0.2mol
所以根据原子守恒可知,A分子中含有的碳氢原子个数分别是2个和6个
则氧原子的个数是
个
所以A的化学式是C2H6O2
(2)根据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可知,该有机物是乙二醇,结构简式是HOCH2CH2OH。
(3)醇能和金属钠反应生成氢气,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HOCH2CH2OH+2Na
NaOCH2CH2ONa+H2↑
点评:该题是高考中的常见考点和题型,属于中等难度试题的考查,试题综合性强,侧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解题方法的指导与训练,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该题的关键是利用好守恒法,即质量守恒定律、原子守恒等。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在出席第四届亚洲制造业论坛年会时表示:“十二五”期间,中国仍将以节能减排为核心,重点解决提高能源利用率、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环境质量,努力完成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约束性指标.下列措施不能达到节能减排目的是
A.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为居民提供热水
B.大力发展火力发电,解决电力紧张问题
C.用杂草、秸秆、生活垃圾等有机废弃物生成沼气,作家庭燃气
D.用节能灯代替白炽灯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分析:A.利用太阳能可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
B.火力发电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
C.利用生物转化为能源,解决能源问题;
D.用节能灯可减少电能的使用.
解答:A.利用太阳能可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能达到节能减排目的,故A不选;
B.火力发电易造成能量损失和大气污染,不能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故B选;
C.利用生物转化为能源,变废为宝,解决能源问题,能达到节能减排目的,故C不选;
D.用节能灯可减少电能的使用,能达到节能减排目的,故D不选;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能源及节能减排,注意化石能源的减少及开发新能源来分析节能减排,注重化学与生活的联系,题目难度不大.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