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实验室制取氯气时有如下操作:
①连接装置,检查气密性;
②缓缓加热;
③加入MnO2粉末;
④向分液漏斗中加入浓盐酸;
⑤将多余氯气用NaOH溶液吸收;
⑥向上排气法收集氯气.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⑤⑥
B.③④②①⑥⑤
C.①④③②⑥⑤
D.①③④②⑥⑤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气体的制备一般是按如下顺序操作:组装装置并检验气密性、加药品(先固体后液体)、发生反应、收集气体、尾气处理.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336mL某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质量为0.96g,该气体的摩尔质量约为:
A.64g
B.64
C.64g/mol
D.32g/mol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分析:根据M=
=
计算其摩尔质量.
解答:M=
=
=
=64g/mol,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摩尔质量的计算,注意公式的灵活运用是解本题的关键,难度不大.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下列关于“NaOH”的分类错误的是
A.化合物
B.强碱
C.氧化物
D.电解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分析: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氧化物是指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完全电离是电解质是强电解质,部分电离是电解质是弱电解质,强酸、强碱和大部分的盐属于强电解质.
解答:NaOH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属于电解质,而且NaOH在水溶液里完全电离,属于强电解质,但不属于氧化物,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分类的几种方法,要注意不同分类依据的区别和联系.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下列各物质中所含氢原子个数与3.2gO2分子数相同的物质是
A.0.2gNH3
B.6.02×1023个H2SO4分子
C.0.1molHCl分子
D.标准状况下1.12LCH4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分析:利用n=
来计算氧气的物质的量,再利用n=
、n=
、n=
及物质的构成来计算氢原子的物质的量,若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与氧气的物质的量相等,则个数相同.
解答:3.2gO2的物质的量为
=0.1mol,
A、氨气的物质的量为
=0.012mol,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012mol×3=0.036mol,故A错误;
B、H2SO4分子的物质的量为
=1mol,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为1mol×2=2mol,故B错误;
C、0.1molHCl分子中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1mol×1=0.1mol,故C正确;
D、标准状况下甲烷的物质的量为
=0.5mol,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5mol×4=2mol,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利用n=
、n=
、n=
及物质的构成进行的简单计算,明确氢原子的个数与氧分子数相同,即选项中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与氧气的物质的量相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根据酸分子中含有的氢原子个数可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等
B.CaCl2、NaOH、HCl、HD四种物质都属于化合物
C.Na2O、Na2O2均属于碱性氧化物
D.有发光、发热、变色、生成气体或沉淀、爆炸等现象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分析:A、根据溶液中电离出的氢离子来分类,有机酸分子中不能依据氢原子数分类;
B、HD是单质;
C、碱性氧化物是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D、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根据酸能电离出得氢离子的个数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等,而不是含有氢原子的个数,例如CH3COOH中还有4个氢原子,但只电离子1个氢离子,为一元酸,故A错误;
B、HD是氢元素的同位素原子形成的单质,故B错误;
C、Na2O2不属于碱性氧化物,因为能和碱反应生成盐、水和氧气,故C错误;
D、蜡烛燃烧发光放热是化学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是物理变化.木炭燃烧放热是化学变化;浓硫酸稀释放热是物理变化,铁丝燃烧(固体由银白色变成黑色)是化学变化;氧气加压降温变成液态(有无色气体变成淡蓝色液体)是物理变化.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沉淀碳酸钙是化学变化;把澄清石灰水加热出现沉淀是物理变化(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是化学变化;水受热沸腾变成水蒸气是物理变化.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基本概念的应用,物质的分类原则,化学变化关键要看变化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物理变化.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