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填空题 (14分)以下是处于研究阶段的“人工固氮”的新方法.N2在催化剂表面与水发生反应:
2N2(g)+6H2O(l)?4NH3(g)+3O2(g) △H="+" 1530.4kJ/mol;完成下列填空:
(1)该反应平衡常数K的表达式 .
(2)上述反应达到平衡后,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重新达到平衡,则 .
a.平衡常数K增大
b.H2O的浓度减小
c.容器内的压强增大
d.v逆(O2)减小
(3)研究小组分别在四个容积为2升的密闭容器中,充入N2 1mol、H2O 3mol,在催化剂条件下进行反应3小时.实验数据见下表:
序号
| 第一组
| 第二组
| 第三组
| 第四组
|
t/℃
| 30
| 40
| 50
| 80
|
NH3生成量/(10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填空题 (10分)X、Y、Z、R、W为五种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已知: ①X元素的原子半径是所有原子中最小的; ②Y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最内层电子数的2倍。 ③Y与R可以形成YR与YR2两种化合物,其中一种是造成温室效应的物质之一。 ④W与R能形成原子个数之比为2:1和l:1的离子化合物甲和乙。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R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 (2)Y、R、W三种元素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顺序为 (用元素符号表示)。 (3)X2R与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元素Y、R、W形成的化合物的水溶液常用作清洗厨房的油污,其原理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0.1 mol·L-1该溶液中,各种阴离子的浓度由大到小关系为 。
参考答案:(10分) (1)第二周期第ⅥA族(2分) (2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H元素的原子半径是所有原子中最小的,所以X是H元素;Y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最内层电子数的2倍,则内层电子数不可能是10,也即Y元素不可能有3层电子,所以Y的内层电子数是2,最外层电子数是4,则Y是C元素;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所以R是O元素,与C形成CO和CO2两种化合物;W与R能形成原子个数之比为2:1和l:1的离子化合物甲和乙,则W是Na元素,与O元素形成的化合物Na2O、Na2O2都是离子化合物。 (1)R为O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第ⅥA族; (2)C、O、Na三种元素中,Na的电子层数最多,所以Na的原子半径最大,C与O是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小,所以C的原子半径大于O,则三种元素的原子半径的关系是Na>C>O; (3)乙为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化学方程式是2Na2O2+2H2O=4NaOH+O2↑; (4)元素C、O、Na形成的化合物碳酸钠的水溶液常用作清洗厨房的油污,是因为碳酸根离子水解使溶液成碱性,可去油污,离子方程式是CO32-+H2O HCO3-+OH-;碳酸钠溶液中的阴离子为氢氧根离子、碳酸根离子、碳酸氢根离子,因为溶液为碳酸钠溶液,水解反应毕竟是微弱的,所以碳酸根离子的浓度最大,因为水解生成碳酸氢根离子,水电离还产生氢氧根离子,所以氢氧根离子浓度大于碳酸氢根离子,则碳酸钠溶液中阴离子的浓度关系是c (CO32-)>c (OH-)>c (HCO3-)。 考点:考查元素的推断,离子浓度的比较,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下列关于盐类的水解反应与中和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二者是同一反应 B.两者没有任何联系
C.盐类水解反应的逆反应是中和反应 D.两者互为可逆反应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水解反应可以看作是中和反应的逆反应,所以选项C正确,答案选C。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下列与盐类水解有关,不正确的是 A.对于0.1 mol·L-1Na2SO3溶液,升高温度,溶液pH增大 B.在NH4Cl或AlCl3溶液中加入镁条会产生气泡; C.均不能采取将溶液直接蒸干的方法制得MgCl2、Al2(SO4)3、FeCl3、Fe2(SO4)3 D.为保存FeCl3溶液,要在溶液中加入少量盐酸;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升高温度,水解平衡正向移动,所以溶液的pH升高,故A正确;NH4Cl和AlCl3在溶液中水解均使溶液呈酸性,镁与溶液中的H+反应放出H2, 故B正确;MgCl2、FeCl3水解生成的HCl不断挥发,使水解平衡不断向正方向移动,所以MgCl2、FeCl3可以完全转化为Mg (OH)2,Fe (OH)3经过灼烧分解为:Mg O、Fe2O3,但硫酸不会挥发,所以Al2(SO4)3、Fe2(SO4)3能采取将溶液直接蒸干的方法制得。C错误。 考点:盐类的水解
本题难度:一般
5、填空题 研究SO2、CO等大气污染物的处理与利用具有重大意义。 Ⅰ.利用钠碱循环法可脱除烟气中SO2,该法用Na2SO3溶液作为吸收剂,吸收过程pH随n(SO)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