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简答题 运用化学反应原理研究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反应有重要意义.

(1)硫酸生产中,SO2催化氧化生成SO3:2SO2(g)+O2(g)?2SO3(g),混合体系中SO3的百分含量和温度的关系如图1示(曲线上任何一点都表示平衡状态).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2SO2(g)+O2(g)?2SO3(g)的△H______0(填“>”或“<”);
若在恒温、恒压条件下向上述平衡体系中通入氦气,平衡______移动(填“向逆方向”、“向正方向”或“不”).
②若温度为T1、T2,反应的平衡常数分别为K1,K2,则K1______K2;
反应进行到状态D时,v(正)______v(逆)(填“>”、“<”或“=”).
(2)如图2所示,当关闭K时,向A中充入2molSO2、1molO2,向B中充入4molSO2、2molO2,起始时,V(A)=V(B)=aL.在相同温度和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两容器中发生下列反应:2SO2(g)+O2(g)?2SO3(g)达到平衡(Ⅰ)时,V(B)=0.7aL.请回答:
①B中X的转化率α(SO2)B为______;
②A中SO2和B中O2的物质的量比较:n(SO2)A______n(O2)B(选填:“>”、“<”或“=”);
③打开K,过一段时间重新达到平衡(图 2)时,B的体积为______(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连通管中气体体积忽略不计.)
参考答案:(1)①由图可知,温度越高,混合体系中SO3的百分含量越小,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进行,即向左移动,升高温度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即该反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恒温、恒压条件下向上述平衡体系中通入氦气,体积应增大,反应混合物各组分的浓度降低,等效为降低压强,压强降低平衡向体积增大方向移动,即向逆方向移动.
故答案为:<;向逆方向;
②温度升高,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即向逆反应移动,K值减小,K1>K2;由于D状态未达平衡,混合体系中SO3的百分含量小于平衡时的,反应向正反应进行,所以v正>v逆,
故答案为:>;>;
(2)①设B中二氧化硫的转化率为x,
根据反应方程式:2SO2(g)+O2(g)?2SO3(g)
反应前(mol)4 2 0
转化(mol) 4x 2x 4x
平衡(mol) 4-4x2-2x 4x
达到平衡时,V(B)=0.7a L,恒温恒压条件下,容器的体积之比等于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即(4mol+2mol):(4-4x+2-2x+4x)mol=a:0.7a,
解得:x=0.9,
故答案为:0.9;
②B在恒温恒压下,加入4mol SO2、2mol O2反应与加入2mol SO2、1mol O2反应等效,其中n(O2)=0.5n(SO2);
假如有装置C,向装置C加入2mol SO2、1mol O2反应,压强与B等压且恒温恒压条件下,达到平衡时与B为等效平衡,则一定满足n(SO2)B=2n(SO2)C=2n(O2)B,
由于A容积恒定,反应体系的压强小于C的压强,相当于减小了压强,平衡向着逆向移动,A中二氧化硫转化率小于C的,反应后达到平衡时n(SO2)A>n(SO2)C,由于n(SO2)C=n(O2)B,所以n(SO2)A>n(SO2)C=n(O2)B,即n(SO2)A>n(O2)B,
故答案为:>;
③打开K,过一段时间重新达到平衡(图 2)时,与B反应为等效平衡,相当于加入了6mol二氧化硫和3mol氧气,同温同压下,根据物质的量与体积成正比,达到平衡时总体积为:0.7a×9mol6mol=1.05a,所以B的体积为1.05a-a=0.05a,
故答案为:0.05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填空题 (12分)某学习小组为证明并观察铜与稀HNO3反应的产物是NO,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请你根据他们的思路,回答有关的问题。

(一)实验仪器:大试管、玻璃导管、橡皮塞、烧杯、棉花、注射器。
(二)实验药品:铜丝、稀硝酸、碳酸钙颗粒、烧碱溶液。
(三)实验原理:
铜与稀硝酸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①?。
(四)实验步骤:
1、按右图所示连接好装置,检验装置的?②?;
2、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固体药品(填化学式)?③?,然后向试管中倒入过量的稀硝酸,并迅速塞紧带铜丝和导管的橡皮塞;
3、让试管中的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用蘸有NaOH溶液的棉花团封住导管口;
4、将铜丝向下移动插入试管液体中,使之与稀硝酸反应;
5、把注射器的针孔插入试管口的橡皮塞中,缓慢向试管内推入空气。
(五)实验讨论:
1、实验步骤②的目的是(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结合文字说明)
?④?;
2、实验步骤⑤的目的是(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结合文字说明)
?⑤?。
(六)实验评价:
该装置的优点是(任写一个即可)?⑥?;
有同学提出:增加右图所示装置,在步骤②完成后,当有明显现象再撤去该装置,并继续步骤③的“用蘸有NaOH溶液的棉花团封住导管口”。请评价他的做法?⑦?。
参考答案:① 3Cu + 8H+ + 2NO3- = 3Cu2+ + 2NO↑+ 4H2O(2分)?②气密性(1分)?③CaCO3(1分)
④ CaCO3 + 2H+ = Ca2+ + CO2↑+ H2O (2分),利用CO2排出试管中的空气,防止O2与NO反应(1分)
⑤ 2NO + O2 = 2NO2(1分),气体由无色变红棕色证明Cu与稀硝酸反应生成NO(1分)
⑥使用可抽动的铜丝能随时控制反应的开始和结束,节约药品用量,减少污染气体的产生。(或使用蘸有NaOH溶液的棉花团封住导管口,可防止NO和NO2气体逸出污染大气。)(2分)
⑦通过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准确判断试管内无空气后,才进行步骤④,使得出的结论更科学。(1分)
本题解析:①硝酸是氧化性酸,能和铜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为3Cu + 8H+ + 2NO3- = 3Cu2+ + 2NO↑+ 4H2O。
②制气装置连接好后,首先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③由于装置中含有空气,会氧化生成的NO,从而干扰实验,所以需要先排尽装置中的空气。可以利用硝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的CO2来实现,即加入的固体药品是碳酸钙,反应的方程式为CaCO3 + 2H+ = Ca2+ + CO2↑+ H2O。
⑤由于NO极易被氧化生成红棕色NO2,所以目的是证明Cu与稀硝酸反应生成NO的,方程式为2NO + O2 = 2NO2。
⑥评价实验可以从操作的难易程度、尾气的处理、实验现象等考虑。根据装置及实验过程可知,优点是使用可抽动的铜丝能随时控制反应的开始和结束,节约药品用量,减少污染气体的产生。(或使用蘸有NaOH溶液的棉花团封住导管口,可防止NO和NO2气体逸出污染大气。)
⑦由于在排空气时,无法判断是否完全排尽,所以通过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来准确判断试管内无空气后,才进行步骤④,使得出的结论更科学。
本题难度:一般
3、简答题 小明欲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请你帮他完成以下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可供选用的试剂:铁粉、FeCl3、溶液、FeCl2溶液、氯水、锌片
实验记录:(请填写表中空白)
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