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下列实验或生产操作:①蛋白质溶液中加入硫酸铵形成沉淀;②二氧化氮经加压凝成无色液体;③石蜡催化裂化;④碘受热变成碘蒸汽;⑤照相底片被感光.其中,没有新的物质生成的是
A.①④
B.②③
C.①③⑤
D.①②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分析:①蛋白质溶液中加入无机非重金属盐溶液可发生盐析,使其溶解度降低;
②物质发生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构成物质的粒子间隔发生了改变;
③石蜡裂化时,生成小分子烷烃和烯烃;
④物质发生三态变化,粒子本身的大小不发生变化;
⑤照相底片被感光,溴化银见光分解;
解答:①蛋白质遇到可溶性硫酸铵溶液,会因溶解度降低而从溶液中析出,发生盐析,盐析是可逆的,加水后沉淀又会溶解,是物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故①正确;
②二氧化氮经加压凝成无色液体,由气态变为液态,构成物质的粒子的大小,化学性质都不发生改变,是物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故②正确;
③石蜡的裂化,是将大分子的烃变为小分子的过程,是化学变化,故③错误;
④碘固体变为碘蒸汽,是物质的状态的改变,是物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故④正确;
⑤照相底片被感光,发生反应:2AgBr
2Ag+Br2,是化学变化,故⑤错误;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是判断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低碳生活”有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的速度
B.光导纤维的主要材料是二氧化硅
C.云、雾、烟均能产生丁达尔现象
D.硫酸、纯碱、硝酸钠和生石灰分别属于酸、碱、盐和氧化物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分析:A.引起气候变暖的是二氧化碳;
B.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C.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D.纯碱是碳酸钠.
解答:A.引起气候变暖的是二氧化碳,低碳生活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A正确;
B.二氧化硅是光导纤维的主要材料,故B正确;
C.云、雾、烟都是胶体均能产生丁达尔现象,故C正确;
D.纯碱是碳酸钠,属于盐,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温室效应、二氧化硅、胶体、盐等,难度不大,掌握相关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单质,后者属氧化物的是
A.稀有气体硝酸钾
B.赤铁矿石钢
C.金刚石水
D.二氧化硫碘酒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分析:单质是指有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指有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而氧化物是指有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以此来解答.
解答:A.稀有气体是单质,硝酸钾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故A错误;
B.赤铁矿是氧化物,钢是合金是混合物.故B错误;
C.金刚石是单质,水是氧化物.故C正确;
D.二氧化硫是氧化物,碘酒是混合物,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单质和氧化物的概念,只有对概念的内涵外延正确理解才能快速解答.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胶体粒子的直径在1~100nm之间
B.氢氧化铁胶体带电
C.可用渗析的方法分离淀粉和氯化钠的混合溶液
D.配制氢氧化铁胶体时,可将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分析:A、胶体粒子的直径在1~100nm之间;
B、胶体不带电,胶体中的分散质微粒带电;
C、渗析的方法可以分离胶体和溶液;
D、将饱和三氯化铁溶液滴人沸蒸馏水中来制取氢氧化铁胶体.
解答:A、胶体粒子的直径在1~100nm之间,故A正确;
B、胶体不带电,显电中性,故B错误;
C、胶体和溶液的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不同,可以用渗析的方法分离胶体和溶液,故C正确;
D、将饱和三氯化铁溶液滴人沸蒸馏水中来制取氢氧化铁胶体,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胶体的特征、性质、制备以及胶体和溶液的分离知识,较简单,可以根据所学知识来回答.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实验室可用下图所示装置干燥、收集某气体R,并吸收多余的R,则R是

A.O2
B.HCl
C.Cl2
D.NH3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用碱石灰干燥(HCl、Cl2均与之反应),然后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说明R的密度小于空气),最后用水吸收多余的气体(NH3极易溶于水);O2与空气密度相近,故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