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填空题 化学反应原理在科研和生产中有广泛应用
(1)利用“化学蒸气转移法”制备TaS2晶体,发生如下反应TaS2(s)+2I2(g)
TaI4(g)+S2(g) △H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填空题 (10分)进入2013年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多次遭遇大范围、长时间的雾霾天气。车辆排放的氮氧化物、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是导致雾霾天气的“罪魁祸首”。
(1)活性炭可处理大气污染物NO。在2 L密闭容器中加入NO和活性炭(无杂质),生成气体E和F。当温度分别在T1和T2时,测得各物质平衡时物质的量如下表:
物质 T/℃ n/mol
| 活性炭
| NO
| E
| F
|
初始
| 2.030
| 0.10
| 0
| 0
|
T1
| 2.000
| 0.040
| 0.030
| 0.030
|
T2
| 2.005
| 0.050
| 0.025
| 0.025
|
①结合上表数据,写出NO与活性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上述反应T1℃时的平衡常数K1= 。
③根据上述信息判断,温度T1和T2的关系是(填序号) 。
a.T1>T2 b.T1<T2 c.无法比较
(2)车辆排放的氮氧化物和碳氧化物在催化剂作用下可发生反应:2CO+2NO
N2+2CO2在一体积为1L的密闭容积中,加入0.40mol的CO和0.40mol的NO ,反应中N2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计算从反应开始到平衡时,平均反应速率v(N2)= 。
②在第5分钟末将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后,若在第8分钟末达到新的平衡(此时N2的浓度约为0.25 mol·L-1)。请在上图中画出第5分钟末到此平衡时N2浓度的变化曲线。
参考答案:(1)①C + 2NO
N2 + CO2(2分)②
或0.56(2分)③c(2分)
(2)①0.025 mol·L-1·min-1 (2分) ②
【2分;起点在(5,0.20),平衡点到(8,0.25)即给2分,是否延长不作要求】
本题解析:(1)①由表中数据可知,C、NO、E、F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0.03:0.06:0.03:0.03=1:2:1:1,反应中C被氧化,结合原子守恒可知,生成为N2与CO2,且该反应为可逆反应,故反应方程式为:C+2NO
N2+CO2;
②从表中数据可知T1℃时的平衡浓度c(NO)=0.04mol÷2L=0.02mol/L,c(N2)=c(CO2)=0.03mol÷2L=0.015mol/L,故T1℃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K1=
=
;
③由表中数据可知,温度由T1变为T2,平衡向逆反应移动,由于正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不确定,无法判断温度变化,故答案为:c;
(2)①v(N2)=0.10mol/L÷4min=0.025mol/(L?min);
②把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的瞬间氨气的浓度,氨气的浓度变为0.20mol/L,平衡后浓度约为0.25mol/L,
故答案为:
。
考点:考查化学平衡图象、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等
本题难度:困难
3、填空题 在一定条件下,有反应xA+yB
zC。
Ⅰ、若A、B、C均为气体,在2 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2 mol A、1 mol B,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测得平衡后的压强为反应前的
,平衡时C为0.6 mol·L-1,B为0.2 mol·L-1。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平衡时B的物质的量是 ,B的转化率=
(2)x∶y∶z= ,该温度下平衡常数=
Ⅱ、若反应xA+yB
zC已达到平衡。改变条件后,其速率与时间的变化如图甲和乙。试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t1时改变的条件可能是 (填字母序号)。
A.若A、B均为固体,加入A或B
B.若A或B为气体,C为固体,增大压强
C.A、B中至少有一种是气体,且加入该气体
D.升高温度
E.加入催化剂
(2)若A、B、C均为气体,加入x mol A、y mol B,达到平衡后发生如图乙中t2时的变化。则此时发生变化的条件为(写出一种情况即可):
参考答案:Ⅰ(1)0.4moL 60% (2) 2:1:2 11.25
Ⅱ (1)B C (2)增加C的浓度,减小A或B的浓度。
本题解析:Ⅰ(1)平衡时, B的浓度为0.2 mol·L-1,则物质的量为0.4mol, B的转化率=[(1-0.4)÷1]x100%=60%;(2)根据压强与物质的量成正比可知n(平)="3x4/5=2.4moL," 平衡时C为0.6 mol·L-1,物质的量为1.2mol,B为0.2 mol·L-1,物质的量为0.4mol,A 的物质的量=2.4-1.2-0.4=0.8,平衡体系中各物质的变化量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x∶y∶z=1.2:0.6:1.2=2:1:2;平衡时C为0.6 mol·L-1,B为0.2 mol·L-1,A 的物质的量浓度="0.8/2=0.4" mol·L-1,K=(0.6x0.6)÷(0.2x0.4x0.4)=11.25
Ⅱ.(1)由图像可知:V(正)>V(逆),说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知,在t1时刻,V(逆)不变,说明一定是改变浓度的结果,A.若A、B均为固体,加入A或B,平衡不移动,不选;B.若A或B为气体,C为固体,增大压强,平衡向右移动,只有V(正)增大,选;C.A、B中至少有一种是气体,且加入该气体,选;D.升高温度,E.加入催化剂,不选;(2)由图像可知,V(逆)增大,V(正)减小,只有同时改变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才有此图像,所以为增加C的浓度,减小A或B的浓度。
考点:考查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已知次氯酸是比碳酸还弱的酸,反应Cl2+H2O
HCl+HClO达到平衡后,要使HClO浓度增大,可加入
[? ]
A.NaCl固体
B.水
C.CaCO3固体
D.NaOH固体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下列实验事实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的是( )
c(醋酸) / (mol·L-1)
| 0.1
| 0.01
|
pH
| 2.9
| 3.4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A.Al与冷的盐酸反应较慢,当升高温度后,由于物质的温度升高,所以化学反应速率加快,产生氢气的置换反应不是可逆反应,因此不能使用平衡移动原理,正确;B.FeCl3溶液水形成溶液,在溶液中Fe3+会发生水解反应,使溶液显酸性,当把溶液升高温度至100℃时,盐的水解程度增大,产生红褐色氢氧化铁胶体,而使液体呈红褐色,与平衡移动原理有关,错误;在盛有AgCl沉淀的试管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当取清液向其中加入Na2S溶液时,由于溶液中c(Ag+)、c(S2-)的浓度都很小,c2(Ag+)·c(S2-)<Ksp(Ag2S),所以不能形成Ag2S黑色沉淀;当取沉淀向其中加入Na2S溶液时,由于溶液中c(Ag+)、c(S2-)的浓度大,c2(Ag+)·c(S2-)>Ksp(Ag2S),所以能形成Ag2S黑色沉淀;z这与沉淀溶解平衡有关,能够运用平衡移动原理,错误;D.在NO2平衡球中存在可逆反应:2NO2
N2O4,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即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颜色加深,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所以颜色变浅,因此可以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错误。
考点:考查化学实验现象与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的关系的知识。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