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生物高频试题、高中生物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细胞的分子组成: 细胞中的元素 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糖类、脂肪的种类和作用 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细胞的结构: 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多种多样的细胞 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的代谢: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细胞呼吸 光合作用 细胞的增殖: 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细胞的无丝分裂 细胞的有丝分裂 细胞的分化、癌变、衰老和凋亡: 细胞的分化 细胞的全能性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及防治 遗传的细胞基础: 细胞的减数分裂 动物配子的形成过程 动物的受精过程 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基因的概念 DNA分子的复制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遗传的基本规律: 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基因的分离定律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伴性遗传 细胞质遗传 生物的变异: 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 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 人类遗传病: 人类遗传病的类型 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意义 生物的进化: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现代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植物的激素调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其他植物激素 植物激素的应用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 稳态的生理意义 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体温调节 水盐调节 血糖调节 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数量变化 群落的结构特征 群落的演替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环境的保护: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基因工程的应用 蛋白质工程 克隆: 植物的组织培养 动物的细胞培养与体细胞克隆 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 胚胎工程: 动物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与胚胎工程的理论基础 胚胎工程的应用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生物武器对人类的威胁 生物技术中的伦理问题 生态工程: 简述生态工程的原理 生态工程的实例 微生物的利用: 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某种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酶的应用: 酶的存在与简单制作方法 酶活力测定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酶在食品制造和洗涤等方面的应用 制备和应用固相化酶 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及其他方面的应用: 从生物材料中提取某些特定的成分 运用发酵加工食品的基本方法 植物的组织培养 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 PCR技术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实验与探究: 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高中生物知识点复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8-22 00:37:3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甘氨酸是脊髓中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脊髓神经元细胞静息状态时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B.甘氨酸以自由扩散的方式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
C.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引起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D.某种毒素可阻止神经末梢释放甘氨酸,从而引起肌肉痉挛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神经元在静息状态时,K+外流使细胞膜两侧的电位为外正内负;A错误。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以胞吐的方式释放;B错误。甘氨酸是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导致Cl-内流,进而使外正内负的膜电位增大,抑制了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故膜外电位不能由正变负,C错误;某种毒素可阻止神经末梢释放甘氨酸,则突触后膜不能受到正常的抑制作用而表现为持续兴奋,从而引起肌肉痉挛,D正确。
考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
点评:本题有一定的综合性,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血浆中Na+和Cl-所起的作用主要是
A.维持血浆的渗透压
B.维持血浆的酸碱度
C.维持体温维持37?C
D.维持血浆的粘稠度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无机盐离子对维持血浆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等有重要作用,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园艺上应有2,4-D这样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植物难以奏效的是
A.获得无籽果实
B.处理扦插的枝条促进生根
C.促进果实成熟
D.除杀田间的双子叶植物杂草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生长素可以获得无子果实,故A正确。能让扦插枝条生根,故B正确。促进果实成熟是乙烯的作用,故C错误。利用生长素的两重性可以除杀田间的双子叶植物杂草,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长素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掌握程度。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神经调节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完成的,其基本方式是反射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神经元间单向传递
C.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依赖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D.神经调节具有分级调节的特点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A项正确;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神经纤维双向传导,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以神经递质的方式进行传递,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B项正确;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是突触小泡的膜和突触前膜发生融合,最终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出来,依赖于膜的流动性,C项错;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D项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及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维持呼吸中枢兴奋性的最有效刺激是什么?
A.一定浓度的CO2
B.肺牵张感受器的传入冲动
C.呼吸肌本体感受器的传人冲动
D.一定程度的缺O2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关于A答案:动脉血液中必须保持一定的CO2分压,呼吸中枢才能保持正常的兴奋性。人如在过度通气后,可发生呼吸暂停。这是由于过度通气能排出过多的CO2,动脉血中PCO2下降,低于5.3kPa,对呼吸中枢的刺激减弱。正常人动脉血中PCO2兴奋呼吸中枢的阈值大约为5.3kPa。吸入气中CO2浓度适量增加,使动脉血中PCO2增加,使呼吸加深加快。吸入气中CO2含量增加到4%时,肺通气量加倍;增加到10%时,肺通气量可增加8~10倍,但出现头痛、头昏等症状;再增加到40%时,则引起呼吸中枢麻痹,抑制呼吸。
CO2对呼吸的刺激作用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一条是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冲动分别由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呼吸神经元,使其兴奋,导致呼吸加深加快。另一条是刺激延髓腹侧面的中枢化学感受区,再引起延髓呼吸神经元兴奋。两条途径中,后一条是主要的。因为切断动物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神经后,吸入高CO2后出现的呼吸加强反应,与未切断神经前相似。血液中CO2分压升高时,CO2分子易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形成H2CO3,解离出H+,使脑脊液〔H+〕升高,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H+是化学感受器的刺激物。再通过神经联系到达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强加快。血液中〔H+〕增加促使呼吸加强加快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因为H+不能通过血脑屏障。
关于B答案:由肺扩张或缩小所引起的反射性呼吸变化,称为肺牵张反射又称黑—伯反射。肺牵张反射的感受器主要分布在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层中,称为肺牵张感受器。吸气时,当肺扩张到一定程度时,肺牵张感受器兴奋,发放冲动增加,经走行在迷走神经中的传入纤维到达延髓,使吸气切断机制兴奋,抑制吸气,从而抑制吸气肌的收缩而发生呼气。呼气时,肺缩小,对牵张感受器的刺激减弱,传入冲动减少,解除了抑制吸气中枢的活动,吸气中枢再次兴奋,通过吸气肌的收缩又产生吸气。这个反射起着负反馈作用,使吸气不致于过长,它和脑桥的调整中枢共同调节呼吸的频率和深度。动物切断迷走神经后呼吸变深变慢。肺牵张反射的敏感性有种系差异,正常人体平静呼吸时,这种反射不明显。要在潮气量增加至800ml以上时,才能引起肺牵张反射,在病理情况时,肺顺应性降低,也可以引起该反射,使呼吸变浅变快。
关于C答案:呼吸肌与其他骨骼肌一样,当受到牵拉时,本体感受器(肌梭)受刺激,可反射性引起呼吸肌收缩,此即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临床观察及动物实验均证明,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参与正常呼吸运动的调节。当运动或气道阻力增大时,可反射性地引起呼吸肌收缩增强,在克服气道阻力上起重要作用。
关于D答案:吸入气中O2分压稍降低时,对呼吸没有明显的影响。只有当吸入气中O2的含量下降到10%左右,使动脉血O2分压下降到8kPa以下时,则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加强呼吸运动。损毁或切断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神经,则动脉血缺O2不再引起呼吸加强反射,因缺O2对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呼吸,甚至可以使呼吸停止。
综上所述,维持呼吸中枢兴奋性的最有效刺激是一定浓度的CO2


本题难度:困难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生物高频考点《细胞的分子组..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