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某儿童被诊断为“窦性心律不齐”。住院治疗期间,为维持心肌舒张,保持心肌正常兴奋性,静脉注射液中必须添加
A.C6H1206
B.NaCl
C.CaCl2
D.KCl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外界空气中的氧气,通过肺部气体交换,进入到血液中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共穿过了几层膜

A.3
B.4
C.5
D.6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这是另一种形式的物质跨膜计算。有些同学受到图的干扰,形成了错误的思维:简单思考了事。认为据图所示,肺泡就是一层膜,毛细血管也是一层膜,总共两层,加上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中,所以就是三层膜了,从而选择得出错误答案A。
其实,在动物体中,外界的物质02进入血管中并与血红蛋白结合,必须要考虑到三点:一是02从外界环境进入到肺泡中来,经过的是呼吸道,并未穿过任何生物膜。二是02从肺泡进入毛细血管中来,肺泡为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02在穿过时,必须是先进细胞膜。再出细胞膜,总共两层细胞膜。同样,毛细血管壁也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02在穿过时,也是要穿过两层细胞膜。三是一定要切记:血红蛋白是位于血液中的红细胞中,故02要与血红蛋白结合,还得再穿过红细胞膜这一层膜方可,综合上述三点,总共要通过5层膜。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下图所示为人体内生理过程图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肠道中的物质A通过协助扩散进入血管内
B.胰岛素能促进5、7、8过程,肾上腺素不能促进6过程
C.血液中物质A浓度较高时,可在肝细胞和肌细胞内被合成糖原
D.剧烈运动时肌细胞内产生大量乳酸,会使血液pH明显降低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由图可知,A为葡萄糖,肠道中的葡萄糖通过主动运输进入血管内,A错;胰岛素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原(5、8),促进血糖的氧化分解(7),促进血糖转化为非糖物质,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肾上腺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6),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B错;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较高时,可在肝细胞内合成肝糖原,在肌细胞内合成肌糖原,C正确;剧烈运动时肌细胞内产生大量乳酸,但机体通过调节,仍能维持pH的相对稳定,D错。
考点:本题考查人体生理过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要点的理解,识图能力、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健康的人一次摄入较多的食盐后,其尿中的Na+不会明显增多
B.人在寒冷环境中,肾上腺素分泌加强,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弱
C.向严重糖尿病人发病期间的尿液中加入斐林试剂,搅拌均匀即出现砖红色沉淀
D.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机体能迅速产生大量的特异性抗体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当摄入食盐过多时,会使体内的抗利尿素分泌增加,是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能力增强,尿量减少,刺激渴觉神经使你产生喝水的想法,A正确;葡萄糖能使班氏试剂产生砖红色沉淀,C正确;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机体能快速产生大量抗体,D正确;人在寒冷环境中,肾上腺素分泌加强,甲状腺激素分泌也加强,B错误。
考点: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调节
点评:Na+的平衡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严重糖尿病人发病期间的尿液中含有葡萄糖, 可以加入斐林试剂检测。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在不同气温中的一个处于安静状态的人,皮肤血管中血液的相对流量如左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皮肤血流量的变化受下丘脑的调节
B.在AB段,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C.在CD段,细胞代谢水平较AB段强,汗腺分泌也加强
D.在D点后,补充淡盐水可维持体内渗透压的稳态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皮肤血流量的变化受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在AB段,外界温度低,需要增加产热量,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在CD段,内外温差小,细胞代谢水平较AB段弱,减少产热量;汗腺分泌也加强。在D点后,汗腺分泌加强增加散热量,因此要补充淡盐水维持体内渗透压的稳态。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