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2007年,科学家成功将人体皮肤细胞培育成多能干细胞——“iPS细胞”,该细胞可以形成人体多种组织细胞,说明iPS细胞
A.具有细胞分化能力
B.没有染色质
C.分裂时易发生突变
D.能进行无丝分裂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iPS细胞能形成多种组织细胞,说明具有细胞分化能力,故A正确。是真核细胞有染色质,故B错误。未体现分裂时易发生突变,故C错误。进行的是有丝分裂,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干细胞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知识点间联系综合运用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与植物细胞相比,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的不同之处是
A.在赤道板位置上出现细胞板,向四周扩散形成细胞壁,分隔成两个子细胞
B.染色体变成染色质,核仁、核膜重新出现,形成两个子细胞
C.不形成细胞板,从细胞中部凹陷缢裂成两个子细胞
D.亲代染色体经过复制,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科学家研究线粒体内的RNA聚合酶时,用能专一性阻断线粒体DNA转录的溴化乙啶(除此之 外,无其他任何生理作用)做以下实验,下列有关实验分析不正确的是
A.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链孢霉的培养基中是否加人了溴化乙啶
B.线粒体内的RNA聚合酶由线粒体基因控制合成
C.细胞核基因指导合成的蛋白质对线粒体基因的表达有影响
D.线粒体基因表达的产物可能对细胞核基因的表达有反馈抑制作用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实验处理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链孢霉的培养基中加入溴化乙啶和不加入溴化乙啶,A正确;实验组培养基中加入了溴化乙啶,线粒体DNA的转录被阻断,而链孢霉线粒体内的RNA聚合酶含量过高,说明该RNA聚合酶不是由线粒体基因控制合成,是由细胞核基因控制合成的,B错误;线粒体内的RNA聚合酶是由细胞核基因控制合成的,说明细胞核基因指导合成的蛋白质对线粒体基因的表达有影响,C正确;用不含溴化乙啶的培养基培养链孢霉,链孢霉线粒体内的RNA聚合酶含量正常,说明线粒体基因表达的产物可能对细胞核基因的表达有反馈抑制作用,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的实验分析能力,属于对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由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可知,下列注射物能使实验小鼠死亡的是
A.R型活细菌
B.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
C.R型活菌+S型细菌DNA
D.R型活菌+S型细菌DNA+DNA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肺炎双球菌有S型和R型。S型细菌具有有毒的荚膜,会导致小鼠患败血症死亡,而R型细菌不具有荚膜,不会使小鼠死亡。如果将S型细菌的DNA和R型细菌混合注入小鼠体内,会发生S型细菌的DNA转导进入R型细菌内,从而产生S型细菌,导致小鼠死亡,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如果对35S标记的噬菌体甲组不进行搅拌、32P标记的噬菌体乙组保温时间过长,其结果是
A.上清液中,甲组出现较强放射性,乙组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
B.沉淀物中,甲组出现较强放射性,乙组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
C.甲组沉淀物中出现较强放射性,乙组上清液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
D.甲组上清液中出现较强放射性,乙组沉淀物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如果对35S标记的噬菌体甲组不进行搅拌,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就不能从细菌表面脱落,导致甲组沉淀物中出现较强放射性;如果对32P标记的噬菌体乙组保温时间过长,通过半复制保留产生的DNA和蛋白质外壳组装形成的子代噬菌体就会从细菌中释放出来,从而使上清液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故本题选C。
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点评:本题考查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的放射性标记的相关知识,属于对理解层次的考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