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DNA分子的复制不发生在下列的哪个过程
A.有丝分裂间期
B.精(卵)原细胞变成初级精(卵)母细胞时
C.蛙的红细胞的增殖过程
D.人的成熟红细胞的分裂过程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蛙的红细胞虽然是进行无丝分裂,但仍然要进行DNA复制,而哺乳动物(如人)成熟的红细胞不具有细胞核,因此也就没有DNA的复制。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利用小球藻培养液进行光合作用实验时,在其中加入抑制暗反应的药物后,发现在同样的光照条件下释放氧气的速率下降。主要原因是
A.叶绿素吸收光能的效率下降
B.[H]等的积累,光反应速率减慢
C.合成ATP所需酶的活性受到抑制
D.暗反应中生成的水减少,使光反应的原料不足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由于暗反应受阻,[H]和ATP积累,所以光反应速率减慢。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催化性抗体(抗体酶)是以哪种物质为半抗原而制备的?
A.底物
B.过渡态中间物
C.过渡态中间物的类似物
D.产物类似物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1946年,鲍林(Pauling)用过渡态理论阐明了酶催化的实质,即酶之所以具有催化活力是因为它能特异性结合并稳定化学反应的过渡态(底物激态),从而降低反应能级。1969年杰奈克斯(Jencks)在过渡态理论的基础上猜想:若抗体能结合反应的过渡态,理论上它则能够获得催化性质。1984年列那(Lerner)进一步推测:以过渡态类似物作为半抗原,则其诱发出的抗体即与该类似物有着互补的构象,这种抗体与底物结合后,即可诱导底物进入过渡态构象,从而引起催化作用。根据这个猜想列那和苏尔滋(P.C.Schultz)分别领导各自的研究小组独立地证明了:针对羧酸酯水解的过渡态类似物产生的抗体,能催化相应的羧酸酯和碳酸酯的水解反应。1986年美国Science杂志同时发表了他们的发现,并将这类具催化能力的免疫球蛋白称为抗体酶或催化抗体。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下图是细胞分裂各阶段的细胞核DNA和细胞质中mRNA含量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细胞癌变时,致癌因素发挥作用的时期主要是b阶段
B.d、e阶段仍然有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C.e阶段细胞核内DNA分子数与染色体数的之比为1:1
D.若该细胞从a时刻开始培养在含3H标记的胸苷的培养液中,则e阶段时细胞核中含3H的DNA占总DNA的50%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细胞分裂间期分为G1期、S期、G2期,分别对应图中的a、b、c。其中S期的主要变化是DNA的复制,此时期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图中d时期包括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e时期是有丝分裂末期。
A.致癌因素能在DNA复制时(图中b阶段)引起基因突变,导致细胞癌变
B.从图可知,d、e阶段细胞中含有少量mRNA,可见这两个阶段,在核糖体上仍然有蛋白质的合成
C.e阶段表示有丝分裂末期,此时着丝点已经分裂,每条染色体含有一个DNA,所以细胞核内DNA分子数与染色体数之比为1:1
D.从a到e为一个细胞周期,此过程中DNA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所以该细胞从a时刻到e阶段,在含3H标记的胸苷的培养液中只复制了一次,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e阶段时,细胞核中的DNA都含3H,占总DNA的100%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及DNA复制的相关知识。
点评:这类试题要求学生理解掌握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变化特点。本题还结合了蛋白质合成及DNA半保留复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应用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下列化合物中哪个不含腺苷酸组分:
A.CoA
B.FMN
C.FAD
D.NAD+?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FMN是黄素单核苷酸,不含腺苷酸组分。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