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a和b属于同一动物体内的两个细胞,通过对其核内DNA分子含量的测定,发现a细胞核中DNA含量是b细胞核中DNA含量的两倍,最合理的解释是
A.a是正常体细胞,b是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时的细胞
B.a是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b是处于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
C.a是处于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b是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细胞
D.a处于有丝分裂中心体移向两极时,b处于次级性母细胞中染色体移向两极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细胞核中的DNA与体细胞相同,故A错;有丝分裂前期和后期细胞核中的DNA数量相同,故B错;有丝分裂前期细胞核中的DNA是体细胞的二倍,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核中的DNA是体细胞的二倍,因此二者相同,故C错;有丝分裂中心体移向细胞两极是前期,此时细胞核中的DNA是体细胞的二倍,次级性母细胞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时,细胞中的DNA与体细胞相同,故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2010年1月,复旦大学研究人员进行辨识“曹操”真伪的课题研究—用DNA技术辨别曹操后裔和河南汉魏大墓出土人骨的亲缘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比较Y染色体上DNA序列的相似性
B.比较X染色体上DNA序列的相似性
C.比较线粒体DNA序列的相似性
D.比较常染色体上DNA序列的相似性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为伴性遗传。DNA的具有特异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DNA上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曹操为男性,其后代获得来自于曹操的基因应该只考虑核基因,同时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可能来自与其他女性祖先,Y染色体一定会由男性传递给他的男性后代,因此要确认曹操后裔和河南汉魏大墓出土人骨的亲缘关系,应比较Y染色体上DNA序列的相似性。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在光合作用中,不需要酶参与的过程是
A.CO2的固定
B.叶绿素吸收光能
C.C3的还原
D.ATP的形成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在光反应阶段中,叶绿体中的色素利用吸收的光能,一方面在酶的作用下,与ADP和磷酸结合,形成ATP,另一方面将水分解成氧和氢。叶绿素等色素吸收光能的过程不需要酶的参与。在暗反应阶段中,绿叶从外界吸收来的CO2,首先在酶的作用下,与植物体内的五碳化合物相结合,形成两个三碳化合物分子,这个过程就是CO2的固定。三碳化合物在ATP和许多种酶的作用下,接受光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氢,被氢还原,然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形成葡萄糖,这个过程就是三碳化合物的还原。由此可见,在光合作用过程中,A、C、D三个方面的进行都需要酶参与催化,B过程不需要酶的参与。
考点:考查光合作用的知识。
点评:难度中等,需熟记光合作用的过程。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下列有关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间期能观察到由星射线形成的纺锤体
②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形成了赤道板
③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两个中心粒复制形成两组中心粒
④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细胞膜内陷形成两个子细胞
⑤如果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之比是1:2,它可能是前期细胞
A.③⑥
B.②④
C.①⑤
D.④⑤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①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能观察到由星射线形成的纺锤体;错误。
②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形成了细胞板,扩展形成新细胞壁,并把细胞分为两个;错误。
③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间期,两个中心粒复制形成两组中心粒;错误。
④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细胞膜内陷形成两个子细胞;正确。
⑤如果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之比是1:2,说明细胞处于分裂期的前期和中期;正确。
考点:有丝分裂的特点。
点评:本题相对综合,可以通过理解记忆的方法平时加以训练。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下面关于植物细胞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叶肉细胞脱分化后可形成无定形状态的薄壁细胞
B.叶肉细胞经再分化过程可形成愈伤组织
C.融合植物叶肉细胞时,应先去掉细胞膜
D.叶肉细胞只要离体就可以表现出全能性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叶肉细胞脱分化后可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是高度液泡化,
无定形状态薄壁细胞组成的排列疏松、无规则的组织,故A正确、B错;融合植物叶肉细胞时,应先去掉细胞壁,故C错;叶肉细胞离体后还需要特定的环境、营养等条件才能表现出全能性,故D错。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细胞工程的相关知识。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属于容易题。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