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需氧呼吸全过程的3个阶段中,相同的产物是
A.ATP
B.H2O和CO2
C.H2O和丙酮酸
D.乳酸和ATP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需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H]和ATP;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和水结合生成二氧化碳、[H]和ATP;第三阶段氧气和前两个阶段产生的[H]结合生成水、ATP;故三个阶段中相同的产物是ATP,A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需氧呼吸的三个阶段,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在上海世博会E片区,是以英国贝丁顿“零能耗”社区为原型的“世博零碳馆”。整个小区只使用可再生资源产生的能源,不需要向大气排放CO2。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零碳馆”房顶植物吸收的CO2将参与暗反应合成有机物
B.碳在叶肉细胞内的转化途径为:CO2→C3→(CH2O)→丙酮酸→CO2
C.人在剧烈运动时产生的CO2都是有氧呼吸的产物
D.生物圈中生物的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生物圈中生物的 “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得CO2浓度增加,或者是植被破坏;选D。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与核仁解体、核膜消失同时发生的变化是
A.染色体复制
B.染色体出现,纺锤体形成
C.染色体和纺锤丝消失
D.植物细胞中出现细胞板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有丝分裂前期自分裂期开始到核膜解体为止的时期。间期细胞进入有丝分裂前期时,核的体积增大,由染色质构成的细染色线逐渐缩短变粗,形成染色体。因为染色体在间期中已经复制,所以每条染色体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核仁在前期的后半渐渐消失。在前期末核膜破裂,于是染色体出现,同时纺锤体出现。所以B。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已知在离体的番茄根吸收K+与氧分压的关系实验中,当氧分压为5-10%时,K+吸收量达到最高值,之后氧分压继续提高,一直到100%,K+的吸收量不再增加。对此,合理的理解是:
A.氧分压高抑制主动运输
B.氧分压高影响载体活动
C.外界溶液中K+减少
D.载体不会增加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氧分压主要用于呼吸作用,说明细胞呼吸提供的能量已经满足了对离子的吸收,所以不再增加是由于载体数量的限制,所以D选项正确。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下列哪项不是主动运输的特点
A.物质从高浓度一侧到低浓度一侧
B.需要载体协助
C.需消耗细胞代谢释放的能量
D.物质从低浓度一侧到高浓度一侧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主动运输的特点有三个:需要载体协助、需消耗能量、物质从低浓度一侧到高浓度一侧运输。故本题答案选A,物质跨膜运输中的被动运输是从高浓度一侧到低浓度一侧扩散。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
点评:本题重在考查了主动运输的特点,属于对识记、区分层次的考查,比较简单。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