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所致的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病死率极高。预防狂犬病的措施之一是注
射狂犬疫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狂犬病毒具有细胞膜、细胞质、拟核等细胞的基本结构
B.在生产狂犬病毒疫苗时,可用灭菌的培养基来培养该病毒
C.效应T细胞能直接作用于狂犬病毒,导致狂犬病毒裂解死亡
D.注射狂犬疫苗的目的是提高其相应的特异性免疫能力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狂犬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因此不具有细胞膜、细胞质、拟核等细胞的基本结构;狂犬病毒无细胞结构,不能在培养基上独立生存;效应T细胞直接作用于狂犬病毒所在的靶细胞,而不是直接作用于狂犬病毒;注射狂犬疫苗的目的是提高机体相应的特异性免疫能力。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病毒和免疫的相关知识。
点评:本题以狂犬病毒为素材,考查病毒和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容易题。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人突然受到寒冷刺激时,引起骨骼肌收缩而打起寒颤。关于该反射叙述,错误的是
[? ]
A.该反射的效应器是骨骼肌
B.该反射弧的感受器是主要分布在身体的皮肤中
C.该反射弧的反射中枢应包括大脑皮层、下丘脑和垂体
D.寒冷刺激以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形式在反射弧中传导和传递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下列有关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艾滋病是由机体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
B.艾滋病可通过握手传染
C.HIV能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T淋巴细胞,使T淋巴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D.艾滋病患者的根本病因是病原菌感染,可通过母婴传播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A项错,艾滋病是由于免疫功能缺陷引起的;B项错,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握手不会传播艾滋病;C项对,HIV侵入人体后,主要侵入T淋巴细胞,使T淋巴细胞大量死亡,而导致人体几乎丧失免疫功能;D项错,HIV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不是病原菌。
考点:本题考查艾滋病的知识。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悉艾滋病的致病机理。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环腺苷酸分子存在于细胞内,当接收到神经细胞发出的信号后,就立即打开开关激活某些特定蛋白质,从而可以在两个神经细胞之间暂时地起到提高连结强度的作用。环腺苷酸分子在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的作用属于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激素调节
D.神经——激素调节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在生物学中,环腺苷酸分子(cAMP)的信号传导属于第二信使。不光存在于神经细胞,体内很多细胞受体的信号传导都以此为机制。就具体的过程我概括如下:神经递质和受体结合后,受体在细胞膜内侧的腺苷酸环化酶激活,合成cAMP增多。cAMP再激活细胞内其他的酶而发挥作用。所以A选项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某同学将若干只刚孵化的小鸭分成甲、乙、丙三组,甲、乙两组与母鸭隔离,给甲组展示一可移动的大气球,同时放母鸭叫的录音;给乙组放在一只猫的周围,同时也放母鸭叫的录音;丙组仍与母鸭同处。实验持续若干天。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乙两组在本实验中均可称为实验组
B.乙组将会认为猫是它们的母亲,但不会发出猫叫声
C.由于本能,甲组将尾随气球而移动
D.本实验的目的之一是研究鸭后天性行为形成的原因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可以看出,在该实验中丙组为对照组,甲乙两组都是实验组,所以A答案正确;本实验把小鸭放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目的就是研究鸭后天性行为的形成原因,所以,D也正确;乙组将小鸭与小猫放在一起,小鸭会印随学习,会认为猫是它们的母亲,所以B答案也正确;甲组的小鸭也会通过印随学习随气球而移动,但是印随是小鸭的后天学习行为,而不是小鸭的本能,所以C答案叙述有错误。
考点:印随
点评:解答此题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认真读题,注意找出实验组和对照组以及变量,其次是联系所学知识对四个答案选项进行分析。本题属于对审题、理解层次的考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