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用3H标记蟾蜍(体细胞内含11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和皮肤生发层细胞的DNA分子双链,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H的培养基中培养,在前者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后者第二次有丝分裂后期,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总条数和被3H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分别为
A.前者11和11,后者22和11
B.前者22和22,后者44和22
C.前者22和11,后者44和22
D.前者22和11,后者44和44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DNA为半保留复制,所以复制后的染色体都具有放射性,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此时染色体的数目与细胞染色体数目相同都是22,生发层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后者第二次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是正常染色体数目的2倍(44条),含有放射性的有22条。
考点:本题考查DNA的复制,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用含同位素14C的二氧化碳作标记来研究光合作用,对了解光合作用中哪项最有意义
A.光合作用中色素的作用
B.光合作用中水的作用
C.光合作用中形成葡萄糖的过程
D.光合作用中释放氧气的过程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利用同位素标记的二氧化碳来研究光合作用,我们可以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二氧化碳的去向,进而推知葡萄糖的形成过程。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某农作物表观光合速率(表观光合速率=光合速率-呼吸速率)与温度、CO2浓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温度为30℃,最有利于提高该作物的产量
B.表观光合速率增加的同时,呼吸速率不断下降
C.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与环境中CO2的浓度有关
D.随着表观光合速率降为0,真光合速率也降为0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A、从曲线可知,不同CO2浓度下,表现光合速率最适温度也不同,因此最有利增产温度也不同。B、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增加,表现光合速率增加,是因为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都增加。D、表现光合速率为0时,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相等。
考点:本考点考察了光合作用呼和吸作用的关系、影响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因素、生产生活应用等知识点,加强概念之间联系以及生物知识和生产实践关联是关键。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时形成CO2的场所是
A.线粒体
B.高尔基体
C.核糖体
D.细胞质基质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为细胞呼吸。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CO2,其反应场所为线粒体基质,因此答案为A。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下列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
A.19世纪的细胞学说建立者主要是两位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
B.1864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二氧化碳
C.1972年桑格和尼尔森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
D.1926年萨姆纳用丙酮作提取液获得了脲酶结晶,并证明了脲酶是蛋白质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