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胆碱是怎样使突触后膜去极化的?
A.带正电的乙酰胆碱分子进入突触后膜
B.引起突触后膜对Na+通透性增加
C.引起突触后膜对K+通透性增加
D.引起突触后膜对各种小离子(正离子)通透性增加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在神经与肌肉之间传递兴奋的物质就是乙酰胆碱,它是一种神经递质。突触前膜是神经元轴突的末梢,突触后膜有可能是肌肉细胞的,也可能是另一个神经元的,也可能是腺细胞的。突触后膜和突触前膜之间有一个突触间隙,在这个突触间隙中有突触小泡释放的递质,这些递质又可以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在一起。如果一个冲动传过来使得突触前膜的兴奋性发生改变,使它去极化了,结果就会使得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到间隙,递质就和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可以与突触前膜释放出来的递质结合,这个递质可以是乙酰胆碱分子。每一个突触小泡里包含许多乙酰胆碱分子,当兴奋传递到突触前膜时,细胞膜外的Ca2+就会进人,从而使突触小泡逐渐移到突触前膜,并且释放递质。受体与释放的递质结合之前,受体的通道是关闭的;与递质结合以后受体的通道就会打开,这种通道叫做化学依赖型通道。它一旦结合某些化学分子以后,通道就会打开。打开后就会使Na十内流,使突触后膜的兴奋性发生改变。递质不能一直存在于突触间隙中,如果一直存在,就会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许多杀虫剂就是使本来可以让递质失活的乙酰胆碱酯酶失活,结果使递质不能被分解,所以就会持续性地向突触后膜发出信号,传导兴奋,这样就会使害虫致死。正常情况下,递质释放一段时间后,就会被乙酰胆碱酯酶分解。所以传递给突触后膜的兴奋不是持续的,是一次一次的。选项A是不对的,乙酰胆碱分子不进人突触后膜。选项B只对了一半,因为先是Na十内流,然后K+就外流,这个通道不是特异性对某一种离子的,而是结合上受体它就会开放。开放有一定的时间性,如果外边Na+浓度高,Na+就会内流;里面K+浓度高,K+.就外流。所以,膜的去极化和复极化是由同一个通道Na+内流和K+外流造成的。突触后膜没有选择性,一旦打开以后完全是靠浓度梯度使有的离子内流,有的离子外流。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人在寒冷环境中,机体产生一系列的反应,抵御寒冷。以下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散热减少
B.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使体表血流量减少
C.骨骼肌不自主颤栗,使产热增多
D.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使机体产热增加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人在寒冷环境中,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通过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入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经过综合分析处理,产生兴奋,通过传出神经,使骨骼肌不自主颤栗,使产热增多,立毛肌收缩,产生“鸡皮疙瘩”,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使体表血流量减少,汗腺分泌汗液减少,减少散热,另外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使机体产热增加。所以A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知识。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体温调节的过程。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当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极化状态)时和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关于细胞膜内外的电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外负内正和外正内负
B.外负内正和外负内正
C.外正内负和外正内负
D.外正内负和外负内正
参考答案:D
本 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通过手术获得损毁部分下丘脑却能存活的大鼠,进行了相关研究。下列结果可能的是
A.刺激下肢无反应
B.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C.体温平衡无法维持
D.尿量减少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下丘脑是间脑的组成部分,是调节内脏及内分泌活动的中枢。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手术损毁大鼠的部分下丘脑后,合成并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抗利尿激素减少,所以甲状腺激素分泌也减少,同时尿量增加,所以B、D不正确。控制下肢反应的中枢在脊髓,所以刺激下肢无反应不正确。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所以损毁后体温平衡无法维持,故C正确。
考点:生物活动的调节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生物活动的调节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下丘脑功能的理解。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下列有关生长素类似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属于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
B.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的生理效应
C.其生理作用与浓度关系不大
D.2,4D属于生长素类似物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生长素类似物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指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优点是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如:2、4-D、奈乙酸,故ABD正确;由于生长素类似物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的生理效应,因此也具有两重性,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了生长素类似物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知识网络的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