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1944年,科学家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出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将S型细菌的DNA加入到培养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结果发现其中的R型细菌转化成了S型细菌;而加入蛋白质、多糖等物质的培养基中,R型细菌不能发生这种变化。这一现象不能说明的是
A.S型细菌的性状是由其DNA决定的
B.在转化过程中,S型细菌的DNA可能进入到R型细菌细胞中
C.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DNA是遗传物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下列关于微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蓝藻的遗传物质是RNA,细胞内有叶绿体和线粒体
B.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彻底水解产物是核糖、磷酸、含氮碱基
C.硝化细菌和蘑菇均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D.病毒引起的免疫反应与麻风杆菌、结核杆菌引起免疫反应过程相同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细胞内没有叶绿体和线粒体,A错。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其彻底水解产物是脱氧核糖、磷酸、含氮碱基,B错;硝化细菌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蘑菇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C错。病毒寄生于活细胞内,麻风杆菌、结核杆菌也是胞内寄生菌,它们引起的免疫反应过程相同,均为细胞免疫,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微生物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当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T)/(G+C)=0.7时,在整个DNA分子中这种比例是
A.1.43
B.0.7
C.0.5
D.0.3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T)/(G+C)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应用。
点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应用:
(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T=C+G,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2)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T)/(G+C)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
(3)DNA分子一条链中(A+G)/(T+C)的比值与互补链中的该种碱基的比值互为倒数,在整个双链中该比值等于1;
(4)不同生物的DNA分子中互补配对的碱基之和的比值不同,即(A+T)/(C+G)的比值不同。该比值体现了不同生物DNA分子的特异性。
(5)双链DNA分子中,A=(A1+A2)/2,其他碱基同理。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在人类中有时会出现一些返祖特征,如毛孩、有尾巴等。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细胞的下列哪一过程受阻
A.细胞分裂
B.细胞分化
C.细胞衰老
D.细胞凋亡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正常人体体表没有类似于动物的毛,也没有尾巴,原因是:在胚胎时期,基因控制相应的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即细胞凋亡。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凋亡的相关内容。
点评:本题以返祖特征为背景,考查细胞凋亡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理解判断能力,属于容易题。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酪氨酸酶存在于正常人的皮肤和毛囊等处的细胞中,它能促使酪氨酸转变为黑色素,若编码此酶的基因发生了突变将导致白化病,这种现象说明
A.性状的改变与基因无关
B.性状能控制基因的表达
C.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性状
D.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性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有两种方式:一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一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从题中所给的信息可知,C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