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下列有关生态学规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在农田中适当增加食物链,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C.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 
D.红树林在调节气候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2、选择题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
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
 
	        3、选择题  蟑螂喜好在夜间出来活动。科学家把蟑螂放在实验室里,人为地将实验室的白天和黑夜加以颠倒,大约经过一个星期,蟑螂就在人造的“黑夜”时间活动(尽管实际上是白天)。这个实验说明
[? ]
A.蟑螂能感受物理信息的改变
B.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
C.化学信息可以影响蟑螂的行为
D.蟑螂可以感受一切信息刺激
 
	        4、选择题  下列几项动物的行为中,不能起到同种个体之间交流信息作用的是
[? ]
A.蜜蜂的舞蹈动作
B.蜂王释放的特殊分泌物
C.鸟类的各种鸣叫声
D.乌贼受到威胁时释放墨汁
 
	        5、填空题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雌蚕蛾能释放一种性引诱剂,可以把3km以外的雄蚕蛾吸引过来。虽然每只雌蛾所释放的性引诱剂的量不到0.01mg,但雄蛾仍可对其做出反应。有趣的是雄蛾对密封在玻璃瓶中的雌蛾虽然看得见,却无动于衷。
材料二:Karrison和Lischer于1959年倡议采用“性外激素”这一术语。它是昆虫分泌到体外的一种挥发性物质,是向同种昆虫中的其他个体发出的可影响它们行为的化学信号,故称为“信息素”。根据其化学结构,目前已人工合成了20多种性外激素,在防治害虫上效果显著。如利用性引诱剂“迷向法”防治害虫。具体做法是:在田间释放过量的人工合成性引诱剂,使雄虫无法辨认雌虫的方位,或者使它的气味感染器变得不适应或疲劳,不再对雌虫有反应,从而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活动。国外应用“迷向法”对森林大害虫舞毒蛾的防治是比较成功的。我国最近进行了“迷向法”防治棉红铃虫试验,处理区的监测诱捕器的诱蛾量上升99%以上,交配率和虫害均下降20%左右。
(1)材料一说明使雄蛾做出反应的性引诱剂属于_____________信息。
(2)材料一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
(3)微量的引诱剂就可引起同种雄蛾的反应,说明引诱剂具有_______性和_______性。
(4)从材料二可以看出,“迷向法”并不能直接杀死害虫,而是通过_______,从而使害虫种群的_______率下降,降低对作物的危害。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