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如图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模式图,图中的甲、乙、丙表示相关结构,①、②、③表示相关激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②和③对甲的作用相反,二者相互拮抗,共同调节甲分泌①
B.甲为内分泌系统的枢纽,②和③对其均为反馈调节
C.几乎全身的细胞都是③的靶细胞
D.①②③合成和分泌都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分析:甲是垂体,乙是甲状腺,丙是下丘脑;①是促甲状腺激素,②是甲状腺激素和③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甲状腺激素浓度高是抑制垂体,二者相互拮抗;A正确。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枢纽;B错误。几乎全身的细胞都是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靶器官是垂体;C错误。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而甲状腺激素是含碘的氨基酸衍生物;D错误。
考点: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
点评:本题设计巧妙,提升了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研究表明,同一突触小体中可能存在两种和两种以上的递质,此现象称为递质共存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中无递质
B.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既有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
C.同一突触后膜上可能存在多种受体
D.共存的递质可能起协同作用也可能起拮抗作用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下表表示人体组织液和血浆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①属于血浆,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B.②属于组织液,①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②增多
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①至少需穿过12层磷脂分子层
D.②与①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毛细血管壁的选择透过性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血浆蛋白,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比较少,A正确;②中蛋白质比较少,属于组织液,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通过渗透作用,将导致血浆中的水分向组织液中转移,组织液增多,B正确;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①至少需穿过线粒体两层膜、肝细胞膜一层,毛细血管壁两层细胞膜,共10层磷脂分子层,C错;②与①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毛细血管壁的选择透过性,使得①中的物质仅部分进入②中,D正确。故本题选C。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当人体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都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浓度升高),下丘脑感受到这种刺激后
A.在下丘脑部位产生渴觉,进而调节对水的摄入量
B.大脑皮层不参与水盐平衡调节
C.下丘脑分泌,并由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
D.肾小管和收集管对水的重吸收量减少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新华社北京2004年12月5日电,人类在战胜SARS的征途中迈出了坚实一步,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完成SARS病毒灭活疫苗I期临床研究。32位受试者均未出现异常反应,其中24位接种疫苗的受试者全部产生抗体,证明疫苗是安全的,并初步证明有效。大学生正文成为注射SARS疫苗第一人,2004年5月24日第一次注射疫苗,天后又进行了第二次注射,两次产生免疫力情况
A.不相同,第二次产生较强的免疫反应
B.不相同,第一次产生较强的免疫反应
C.相同 ,都产生了相同的抗体
D.相同,都具有相同的抗原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第一次注射疫苗,是抗原第一次侵入人体,人体能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第二次注射相同抗原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将抗原消灭,所以第二次产生的免疫反应较强。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的相关知识。
点评:本题以SARS疫苗为素材,考查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容易题。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