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如图所示,在火棉胶袋(属于半透膜,淀粉、淀粉酶不能通过,而麦芽糖分子可以通过)内注入淀粉和淀粉酶溶液,插入细玻管,然后用线系紧密封,并使细玻管内的液面刚好高出烧杯内蒸馏水的液面(实验温度为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与实验相关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过程中细玻管内的液面高度始终保持不变
B.吸取烧杯内液体与斐林试剂混合,水浴加热后颜色无变化
C.取火棉胶袋中液体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可得紫色物质
D.一段时间后,向烧杯内滴加碘液,杯内液体会变蓝色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渗透作用概念: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的扩散。
火棉胶袋内注入淀粉和淀粉酶溶液,淀粉被淀粉酶分解形成麦芽糖,淀粉酶不能通过半透膜留在袋内,而麦芽糖分子可以通过半透膜进入烧杯。
A.实验过程中细玻管内的液面高度先上升后下降;错误。
B.烧杯内麦芽糖与斐林试剂混合,水浴加热后成砖红色;错误。
C.火棉胶袋中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可得紫色物质;正确。
D.淀粉不能通过半透膜,向烧杯内滴加碘液,没有蓝色;错误。
考点:渗透作用,还原性糖、蛋白质和淀粉的鉴定。
点评: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分析推理能力,平时应该加强训练。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下列关于实验操作步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用于鉴定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可直接用于蛋白质的鉴定
B.脂肪的鉴定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色的脂肪滴
C.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A液与B液要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
D.在鉴定脂肪的实验中,苏丹Ⅳ将脂肪染成橘黄色,苏丹Ⅲ将脂肪染成红色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斐林试剂是鉴定还原性糖的试剂,鉴定蛋白质的试剂是双缩脲试剂,故A错;利用花生种子作为鉴定脂肪的材料时,可以使用显微镜,故B正确;双缩脲试剂的使用方法是先加氢氧化钠后加入硫酸铜,故C错;脂肪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被苏丹Ⅳ染成红色,故D错。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教材中的实验,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下列物质中都含有肽键的一类物质是
A.胰岛素、抗体和血红蛋白
B.血红蛋白、核糖核酸和抗体
C.雄性激素、结构蛋白和胰岛素
D.维生素D.甲状腺激素和雌性激素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肽键是氨基酸脱水缩合后形成的化学键,因此蛋白质或多肽类物质含有肽键,故A正确;核糖核酸是RNA,性激素、维生素D的化学本质是固醇,甲状腺激素的化学本质是氨基酸衍生物。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蛋白质的种类,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胆固醇、小分子的脂肪酸、维生素D等到以自由扩散的方式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
A.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B.细胞膜上镶嵌了各种形态的蛋白质分子
C.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D.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物质跨膜运输有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运输三种方式。细胞膜的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还有少量的糖类。脂质中的双层磷脂分子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所以胆固醇、小分子的脂肪酸、维生素D等脂溶性物质可以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优先进入细胞。故选D。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点评:本题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属于简单题。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一种新的能导致人类患病的禽流感病原体,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忧虑。其主要原因是
A.导致禽流感的细菌能够抵抗多数抗生素
B.导致禽流感的病原体可能突变,使其在人群中传播
C.导致禽流感的病原体由野生鸟类携带可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D.导致禽流感的病原体能通过煮熟的鸡肉传播
参考答案:BC
本题解析:导致禽流感的病原体是一种病毒而不是细菌,病毒的遗传物质易发生变异,有可能适应人体的环境而在人群中传播;由于鸟类的迁徙,可将病原体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