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研究证实,杂草解毒能力增强是杂草对除草剂产生抗性的主要机制之一。从种群水平分析,这是因为
A.种群内的基因突变加快
B.种群内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
C.种群内形成了生殖隔离
D.种群内的基因突变朝着抗药性发展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研究证实,杂草解毒能力增强是杂草对除草剂产生抗性的主要机制之一,这样就使整个种群中解毒逐渐增加,形成种群内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下列关于物种的叙述,错误的是
A.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
B.马与驴交配产生的骡是新物种
C.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形成生殖隔离
D.具有生殖隔离的种群未必存在地理隔离,具有地理隔离的种群也未必存在生殖隔离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A.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是共同进化;正确。
B.马与驴交配产生的骡不可育,不属于新物种;错误。
C.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形成生殖隔离,基因不能交流;正确。
D.具有生殖隔离的种群未必存在地理隔离,也可以通过多倍体育种;具有地理隔离的种群也未必存在生殖隔离;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解释细菌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原因是
A.使用抗菌素的剂量不断增大,病菌向抗药性能力增强方向变异
B.基因频率发生变化,抗性基因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C.抗菌素对病菌进行自然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其抗药性能力较强
D.病菌中原来就有抗药性强的个体,在使用抗菌素的过程中淘汰了抗药性弱的个体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细菌通过变异存在着抗药性的差异,在使用药物时,淘汰了抗药性弱的个体,抗药性强的有利变异得到保存,这一现状通过遗传不断积累,实质是基因频率发生变化,抗菌素使得抗性基因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选B。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点评:试题以信息的方式呈现考生陌生的问题背景,提升了学生获取信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脊索的形成是在以下哪个发育时期形成的?
A.囊胚期
B.原肠胚期
C.神经胚期
D.其后的器官形成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脊椎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都经历了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几个时期,在神经胚期,外胚层在背中线加厚、下陷,形成神经板,两侧向上卷起,汇合成神经管。原肠腔背壁中部纵形隆起,与原肠分离形成脊索。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18%,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70%,bb的个体占12%,那么基因B和b的频率分别是
A.18%和82%
B.36%和64%
C.53%和47%
D.76%和24%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B基因频率=BB基因型频率+1/2? Bb基因型频率=18%+1/2*70%=53%,b基因频率=1-B基因频率=47%。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