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在有氧呼吸过程中,氧的作用是
A.与葡萄糖中的碳结合生成二氧化碳
B.在电子传递链的末端与氢结合生成水
C.参与酶的催化作用
D.氧化葡萄糖形成丙酮酸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下列关于叶绿体和线粒体比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叶绿体中可发生CO2→C3→C6H12O6的过程,线粒体中可发生C6H12O6→C3→CO2的过程
B.ATP和[H]在叶绿体中随水的分解而产生,在线粒体中随水的生成而产生
C.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发生的场所是叶绿体中,化学能转变成光能发生在线粒体中
D.都具有较大膜面积和复杂的酶系统,有利于新陈代谢高效而有序地进行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线粒体中可发生丙酮酸→C3→CO2的过程;A错误。线粒体中[H]和AP随水的分解而产生,随水的生成只能产生ATP,不能产生[H];B错误。化学能转变成光能发生与某些需要ATP的部位;C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知识的理解应用。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在光照最强的夏季的中午,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反而会降低。此时,细胞内C3、C5以及ATP含量的变化依次是
A.增加、减少、减少
B.减少、增加、增加
C.减少、增加、减少
D.增加、减少、增加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此时蒸腾作用太强,所以气孔关闭,二氧化碳的来源减少,固定所需的C5减少,植物体内剩余的C5增多;还原生成的C3减少;ATP是光反应时生成的,蒸腾作用不影响光反应,但暗反应消耗的少,所以细胞中剩余的多,所以B选项正确。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用打孔器打出6块滤纸小圆片编号C1-C6,浸在一块点样瓷板6个凹穴(C1-C6,凹穴中滴加等量相应的溶液)中一段时间,用镊子将小圆片放在同一淀粉琼脂培养基上的不同位置,37℃孵育30min,倒入碘液1min后洗去碘液,观察培养基上相应位置是否产生透明圈(不产生蓝黑色的范围),结果如下表所示,对该实验分析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PH对绿豆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B.C 4、C5为实验组,C1和C 2、C 3、C 6均为对照组
C.该实验说明绿豆淀粉酶在碱性环境中活性较高
D.若在C 4凹穴中再滴加2滴稀碳酸钠溶液后重复该实验,实验结果与C5相同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由表中数据所加溶液可知是探究pH对绿豆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故A正确1-3和6均为对照,4和5是实验组,故B正确。实验5组中透明圈最大说明酶活性最高,故C正确。酶在过酸的调节下可能失活,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酶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及对信息提取分析能力。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下列有关DNA和mRNA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mRNA易被水解,DNA则较稳定
B.DNA可以配对形成双链结构,而mRNA则不能
C.在一定条件下,DNA和mRNA都可以形成双链结构
D.细菌的mRNA与其DNA一样稳定
参考答案:AC
本题解析:mRNA是单链的,比较不稳定,DNA双链与氢键结合在一起,比较稳定;在一定条件下,mRNA可以和RNA或DNA配对形成双链结构,细菌的DNA一样比其mRNA稳定。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