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水稻体细胞中有?24?条染色体,经过连续五次有丝分裂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是()。
A.12
B.24
C.48
D.120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有丝分裂的特点是分裂前后细胞染色体或 DNA 数目不变。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下图为DNA分子某片段的结构示意图,对该图的正确描述是 ( )

A.②和③相间排列,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B.DNA一条链中的G和C通过氢键相连接
C.当DNA复制时,⑨的形成需要DNA聚合酶
D.DNA分子中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代表了遗传信息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而图中②代表脱氧核糖,③代表碱基,故A项错误;DNA两条链中的G和C通过氢键相连接,一条链中的G和C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相连接,B项错误;⑨代表氢键,氢键的形成不需要酶,而DNA聚合酶仅作用于磷酸二酯键,C项错误;遗传信息是指DNA分子中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故本题答案选D。
考点:DNA分子结构
点评:本题重在考查了DNA分子结构、复制等的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属于简单题。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A.格里菲斯的实验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存在某种促进细菌转化的因子
B.艾弗里的实验证明促成R型细菌向S型细菌转化的物质是DNA
C.艾弗里用化学方法将S型细菌的各种成分分离分别研究其作用
D.将S型细菌的DNA与R型细菌混合后可将R型细菌全部转化为S型细菌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格里菲斯的实验是在小鼠体内进行的,实验证明了S型细菌中有转化因子,A正确;艾弗里将细菌的各种物质分开,分别进行实验,证明促成R型细菌向S型细菌转化的物质是DNA, BC正确;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是将S型细菌加热杀死,与R型细菌混合后,只有少数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一位科学家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载玻片上每单位面积平均有50个炭疽杆菌,把此载玻片放在液体培养液中培养4小时后将其稀释10倍,再放到相同条件的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每单位面积平均有80个炭疽杆菌。则炭疽杆菌每分裂一次的平均时间是
A.1小时
B.2小时
C.4小时
D.无法确定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下图表示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过程,有关物质变化的坐标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纵坐标表示一个细胞核中DNA的含量,则bc过程有可能出现四分体
B.若纵坐标表示一条染色体中DNA的含量,则d→e过程的染色体数不一定与a点相同
C.若纵坐标表示一个细胞核中DNA的含量,则c→d发生着丝粒分裂
D.若纵坐标表示一条染色体中DNA的含量,则b→c过程有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进行有丝分裂。若纵坐标表示一个细胞核中DNA的含量,bc过程代表有丝分裂的前、中、后三个时期,不可能出现四分体(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c→d是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A、C项错误;若纵坐标表示一条染色体中DNA的含量,b→c过程可表示有丝分裂的前、中期,不可能发生基因重组(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d→e过程表示有丝分裂的后期和末期,由于后期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体加倍,故后期的染色体数目和a点不相同,B项正确、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DNA数量变化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的能力。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