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下图为人体局部内环境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①中液体pH能保持稳定,与其含有HCO-3和HPO42-有关
B.③中有氧呼吸的最终产物可参与体液调节
C.①中液体有蛋白质,④中液体没有蛋白质
D.②中的CO2浓度比③中的低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①、②、③、④中的液体分别是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和淋巴。血浆的pH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与其中的HCO3-、HPO42-有关,A正确;细胞通过有氧呼吸产生的CO2可以作为调节呼吸频率和深度的物质参与体液调节,B正确;CO2从细胞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组织液,自由扩散的规律是由浓度高的地方扩散到浓度低的地方,D正确;血浆中含有大量的血浆蛋白,但淋巴中也含有少量的蛋白质,C错。故本题选C。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内环境知识的要点的理解、识记能力、识图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研究发现两种现象:①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则这两种物质中
A.甲是抗体,乙是抗原
B.甲是抗体,乙是抗原
C.甲是白细胞介素-2,乙是抗原
D.甲是白细胞介素-2,乙是抗体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淋巴因子主要包括白细胞介素和干扰素;细菌是抗原,当给动物注射抗原后,机体发生免疫反应,具有相应的免疫能力,因此C选项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免疫的过程以及人工免疫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的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下列有关动物和人血糖平衡的调节,正确的是
A.人体内血糖的平衡是由体液调节来完成的
B.糖尿病患者表现出的“三多一少”症状都和血糖不能正常利用有关
C.肝糖元和肌糖元对升高血糖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D.低血糖下,最先影响到的是人的肌肉组织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A.人体内血糖的平衡是由神经和体液调节来完成的;错误。
B.糖尿病患者表现出的“三多一少”症状,即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体重减轻,因为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不能正常利用;正确。
C.肝糖元对升高血糖都起到重要的作用;错误。
D.低血糖下,最先影响到的组织细胞内的氧化分解;错误。
考点:血糖调节。
点评: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下列对图中甲~丁生命活动或生物现象变化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图中曲线II和曲线I相比较,酶促反应速率慢,这是由于低温影响了酶的催化效率
B.乙图中,影响曲线AB段的主要因素是温度
C.丙图可表示艾滋病患者体内HIV的数量变化情况
D.丁图中,曲线BC段的生理效应是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大,促进作减弱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温度可以影响酶促反应的速率。一定范围内,温度越低酶促反应的速率越低。A正确。在AB段,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植物吸收CO2的量也增加,即光合作用强度增加。因此限制因素应是光照强度。所以,B错误。艾滋病感染者在潜伏期HIV不增值,但这一时期过去后会迅速增值,并摧毁人的免疫系统。C正确。整个纵轴均表示促进生长,只不过BC段促进生长的作用减弱,因为超过了最适浓度。D正确。
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识图能力。
本题比较容易。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如图所示,表示人运动前后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分析BC段变化的原因

A.乳酸与NaH2PO4反应生成H3PO4
B.乳酸与血液中的O2发生氧化反应,
C.乳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
D.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CO2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人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机体通过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血浆PH降低,血浆中的缓冲对H2CO3和NaHCO3可与乳酸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A错误,乳酸不与血液中的O2发生氧化反应,B错误;乳酸钠可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体外,H2CO3不稳定,分解成CO2和水C错误;所以乳酸浓度是现增加后降低。所以选D。
考点:考察人体PH稳定的调节机制。
点评:人体能维持PH稳定的机制,是因为血浆里含有酸碱缓冲对,如:H2CO3和NaHCO3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