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神经纤维静息电位表现为
A.内负外正
B.内正外负
C.内外皆正
D.内外皆负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下图为人体神经元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图中④的形成主要由②完成
B.图中⑤主要通过胞吐进行释放
C.若刺激A点一次,图中电流计B将来回偏转一次
D.若抑制细胞的呼吸作用,将会影响神经兴奋的传递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分析,①线粒体、②高尔基体、③内质网、④突触小泡、⑤神经递质。突触小泡中含有神经递质,形成与②高尔基体有关;A正确。突触小泡会与突触前膜结合,然后以胞吐的方式把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B正确。若刺激A点一次,使电流表右接触点先变为外负内正,电流表偏转,当局部电流流过后,右接触点恢复外正内负,左接触点变为外负内正,电流表再次偏转,共偏转两次;C错误。信息传递是耗能过程,若抑制细胞的呼吸作用,则能量释放减少,将会影响神经兴奋的传递;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突触结构以及兴奋的传递等相关知识,试题较抽象,需比较分析,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较好选择。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下列有关人体内无机盐代谢的叙述,正确的是
A.K+的代谢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B.长期不能进食的病人,不需要补充钠盐,应注意补充钾盐
C.如果人体内Na+增加,K+下降时,醛固酮的分沁量将会减少
D.大量出汗后要喝淡盐水是为了补充随汗液大量排出的K+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Na+的代谢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而K+的代谢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要排。所以长期不能进食的病人,可不需要补充钠盐,应注意适当补充钾盐。醛固酮的作用是保Na+排K+,当人体内Na+增加、K+下降时,醛固酮的分沁量将会增加。大量出汗后要喝淡盐水是为了补充随汗液大量排出的水和无机盐(主要是钠盐)。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下图中甲是突触结构,乙是反射弧模式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图中3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3的内容物释放至5中主要借助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
B.甲图中神经冲动从A传至B,要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若切断乙图中的c点,则刺激a点后d点会兴奋,e点不会兴奋
D.甲图所示的结构实际上在乙图示中也有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由图可知,甲图3为神经递质,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3的内容物释放至5中主要借助生物膜的流动性,通过胞吐完成。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根据图乙中b处的结构可知c是传入神经,d是效应器,e是感受器,若切断传入神经,则刺激a点,效应器会兴奋而感受器不会兴奋;乙图中b处存在突触结构。
考点:考查神经系统的结构和神经调节的有关内容。
点评:难度中等,理解突触的结构以及反射弧的结构。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下列有关条件反射的说法错误的是
A.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适应环境的一种重要活动方式
B.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是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C.条件反射使人和高等动物的行为活动具有预见性。
D.条件反射一旦建立,反射弧是不变的。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当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多次结合以后,原来的无关刺激就成为条件刺激,所以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借助于一定过程形成的。条件反射大大提高了动物适应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使人和高等动物的行为活动具有预见性,条件反射需经常强化,不强化会逐渐消退。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