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细菌外毒素是一类蛋白质,能刺激宿主产生免疫应答,形成能中和外毒素毒性的抗毒素。外毒素性质不稳定,脱去毒性后称为类毒素,可用于预防接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外毒素是一种抗原,类毒素也具备抗原的特性
B.外毒素刺激宿主产生免疫应答属于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
C.注射抗毒素可以使机体产生特异性的记忆细胞
D.患了白喉、破伤风等外毒素引起疾病的患者,需要注射类毒素加以治疗
参考答案:AB
本题解析:内毒素是某些幼苗细胞内产生的毒性蛋白,毒性较弱,菌体裂解后释放出来;外毒素是某些细菌代谢过程中向细胞外分泌的毒性蛋白,毒性较强;类毒素是外毒素经过甲醛减毒处理后的蛋白质,可用作疫苗使用。抗毒素是类毒素注入动物体内产生的相应抗体。外毒素刺激机体产生的免疫应答属于体液免疫;治疗外毒素引起的疾病患者,需注射抗毒素治疗,注射类毒素只能起到预防的作用。所以A、B选项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抗体可吞噬进入生物体的病原体
B.记忆细胞可增殖分化为B细胞和效应B细胞
C.H1N1病毒侵入机体后,T细胞的细胞周期变短
D.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的患者,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完全丧失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吞噬细胞可吞噬进入生物体的病原体;错误。
B.记忆细胞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产生大量抗体;错误。
C.H1N1病毒侵入机体后,T细胞的细胞周期变短,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正确。
D.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的患者,缺乏T细胞,细胞免疫功能完全丧失,体液免疫功能降低;错误。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给实验鼠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图中a表示血糖消耗速率,b表示血糖补充速率
B.随着曲线a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加快
C.曲线b的上升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的结果
D.当胰岛素浓度为40μU/mL时,血糖较长时间内会维持稳定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横坐标为胰岛素浓度,胰岛素是唯一一种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其含量越高血糖消耗速率越快,所以b表示血糖消耗速率;胰岛素对胰高血糖素有抑制作用,所以a表示血糖补充速率,故A错误。随着曲线a的下降,血浆胰岛素增多,而胰岛素的作用是抑制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故B错误。胰岛素能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使血糖含量迅速下降,导致曲线b上升,故C正确;当胰岛素浓度为40μU/mL时,血糖补充速率是1mg/kgmin,血糖消耗速率是3.8mg/kgmin,所以血糖浓度不能维持相对稳定,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胰岛素的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关于动作电位的叙述,错误的是
A.动作电位沿着神经纤维传导时,会随着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
B.膜电位会因受到特定刺激而变成内正外负
C.动作电位的传导必需依赖于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的变化
D.复极化过程是指由反极化状态的电位逐渐恢复至极化状态的过程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动作电位沿着神经纤维传导时,不会随着传导距离的增加而增加或衰减,故A错误。受到一定刺激后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成内正外负,故B正确。动作电位的传导是由于Na+内流、K+外流导致的,故C正确。反极化状态的电位逐渐恢复至静息电位水平的过程为复极化,故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动作电位产生、传导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稳态的调节依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B.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对稳态的调节作用需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执行
C.病原体侵入机体干扰稳态后,主要是免疫调节起作用
D.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调节,可使机体的多项生理指标保持恒定不变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调节,可使机体的多项生理指标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恒定不变,D错。故本题选D。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