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下列关于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选择过程中基因频率都发生改变
B.鲤鱼品种少,而金鱼品种很多,说明金鱼的进化速度快
C.人工选择的生物能够向着人类需求的方向突变,所以进化速度快
D.在生物的进化中,两种方式同等重要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人工选择是选择人类需要,自然选择是选择适应环境的,无论是怎样选择都是选择都要淘汰一些个体这样会使基因频率改变,基因频率改变的方向就是生物进化的方向,所以A选项正确。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某电池厂旁的河流淤泥中的蠕虫对镉有抵抗力。清除出河底大部分含镉的沉积物后,经过9代繁衍,研究人员发现蠕虫重新对镉变得脆弱敏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蠕虫对镉有抵抗力是镉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B.清除镉后,环境对相应抗性基因的选择作用减弱
C.蠕虫重新对镉变得脆弱敏感说明出现了蠕虫新物种
D.在清除镉后的9代繁衍中,蠕虫种群发生了退化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蠕虫对镉的抗性的产生是镉对蠕虫选择的结果,清除出河底大部分含镉的沉积物后环境对镉的抗性基因的选择作用将会减弱,抗性基因的频率将会下降,从而导致生物进化。新物种的产生必须要出现生殖隔离。
考点:本题考查自然选择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及物种形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4%,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72%,则基因A和基因a的频率分别是60%,40%
B.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因此可以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D.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基因A的频率=24%+72%/2=60%,则基因a的频率为40%,A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自然选择可以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C正确;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不定向的,D错误。
考点:生物进化及物种形成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物进化及物种形成的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B.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C.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
D.生物多样性包居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因此C项是错误的。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海洋中专营群居生活的红鲷鱼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即在缺少雄性红鲷鱼的雌鱼群体中,总会有一条雌鱼变成雄鱼,且身体也变得比其他雌鱼健壮。为解释这一现象,有人做了如下两组实验(如图,注:两组红鲷鱼生长状况、条件及饲喂时间都相同)。该实验说明
A.环境因素对生物的性状表现起决定性作用
B.生物的性状表现由遗传物质决定
C.生物的性状表现是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D.雌性红鲷鱼由雌转雄与红鲷鱼的激素调节有关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中第一组实验可知,雌鱼缸中,即使没有一条雄鱼,只要雌鱼感受到周围环境中有雄鱼存在,雌鱼群体中就不会有一条雌鱼变成雄鱼;分析题中第二组实验可知,不让雌鱼感受到周围环境中有雄鱼存在,此时雌鱼群体中就会有一条雌鱼变成雄鱼;这说明生物的性状表现既受基因型制约,也受到环境相互作用的影响。C正确。故本题选C。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表现型与基因型和环境关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表现型、基因型、环境三者关系的知识要点的理解,具有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