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下列关于细胞的结构及其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蓝藻具有核糖体和染色体,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B.磷脂属于脂质,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
C.某些蛋白质需要和无机盐结合后才能发挥功能
D.植物的种子中无叶绿体,不能用该种子培养出含叶绿体的植物体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蓝藻无染色体,故A错。脂质的脂肪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磷脂和固醇不会,故B错。某些蛋白质需要和无机盐结合后才能发挥功能,如血红蛋白含铁,故C正确。植物的种子中无叶绿体,但是含有叶绿体基因,能培养出含叶绿体的植物体,故D错。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的结构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左图是植物细胞新细胞壁的形成过程,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图中D表示内质网
B.图中C是高尔基体,图中E中的主要成分是加工后的多肽链
C.该细胞的核基因此时不能转录,但是能够进行翻译
D.该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性和功能特性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细胞壁的形成应在分裂末期,由高尔基体参与形成。分裂后期的核基因因螺旋化形成染色体,是不可能转录的。但是某些核基因在间期转录出的mRNA,此时可以在核糖体上继续翻译。所以C选项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科学工作者用不同颜色的荧光染料分别标记人和鼠细胞的膜蛋白后,进行细胞融合实验(如图所示)。该实验说明

A.膜蛋白是可以移动的
B.两种细胞的膜蛋白种类相同
C.膜蛋白可以起生物催化作用
D.膜蛋白能控制某些物质出入细胞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生物膜的探究历程。人细胞和鼠细胞的融合实验,由两个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在融合前,先分别用不同的荧光染料将人和鼠细胞膜的蛋白质进行标记。观察融合后的细胞:开始细胞膜上的红色和绿色各占一半,37℃下培养40 min后,两种颜色就均匀分布在融合后的细胞膜表面了。从颜色的移动可推知一定是蛋白质分子的移动。
点评:从本题科学家所采用的实验方法,我们还可以领悟到科学实验思想。①实验原理:细胞膜的组成成分(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细胞膜中分子的流动→细胞膜的流动性。②实验方法设计:用红、绿色荧光染料标记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细胞融合→观察实验结果→进行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发散:若变换题干:“把融合后的细胞,放置在0℃的温度下培养40 min后,则融合细胞表面两种颜色的分布情况可能如何?说明了什么问题?”解析:由于温度太低,细胞膜中的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的流动减弱,所以融合细胞很可能仍然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色。这可以说明,细胞膜中的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的流动性受温度的影响,在低温下显著减弱。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侵华日军在中国领土上大量培养鼠疫、霍乱、伤寒、炭疽和菌痢等一系列能使人致命的传染性病菌,并用中国人做活体实验,下列有关这些病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遗传物质有的是DNA,有的是RNA
B.细胞内都有核糖体
C.其性状的遗传不遵循遗传的基本定律
D.细胞壁的成分和植物不同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下列关于细胞内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ATP脱去2个磷酸基团后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B.糖原代谢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
C.蔗糖和乳糖水解的产物都是葡萄糖
D.生长素和生长激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ATP脱去2个磷酸基团后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腺嘌呤核糖核苷酸。糖原代谢的最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蔗糖的水解产物是葡萄糖和果糖,而乳糖水解的产物是葡萄糖和半乳糖。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生长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内的化合物。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属于容易题。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