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兴奋在神经元轴突上的传导是双向的。为了证实这一点,某兴趣小组做了以下实验:取新鲜的神经—肌肉标本(实验期间用生理盐水湿润标本),设计了下面的实验装置图(C点位于两电极之间的正中心,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一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元轴突与肌肉之间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
B.A、B、D三点中任选一点给予适宜刺激,都会使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摆动
C.无法得出正确结论的刺激点是C点
D.兴奋在CD之间的传导所用的时间比兴奋从D点到肌肉所用的时间长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是一道实验设计分析题。要探究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到的方向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可以进行假设,判断在几个刺激点上刺激时所发生的实验现象,两种情况下看到的结果必须是不同的,方能进行判断;A、B、D不在两电极的正中央,任选一点给予适宜刺激,都会使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摆动;C点在两电极的正中央,刺激后不能使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摆动。兴奋在突触间隙上的传递所用的时间长,所以D错。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2011年度诺贝尔医学奖由博伊特勒、霍夫曼和斯坦曼三位科学家分享。博伊特勒和霍夫曼发现,“toll样受体(TLR)”可识别不同病原体,并在细菌入侵时快速激活非特异性免疫。斯坦曼则发现了免疫系统的树突细胞,能激发T淋巴细胞,引起一系列反应,如制造出抗体和“杀手”细胞等,杀死被感染的细胞以及“入侵者”。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
A.toll样受体(TLR)是基因表达的产物,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
B.toll样受体(TLR)存在细胞外表面,对抗原具有识别作用
C.树突细胞激发T淋巴细胞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树突细胞能激发T细胞分化形成各种淋巴细胞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免疫的有关内容。由题意可知,toll样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其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是基因表达的产物,存在细胞外表面,对抗原具有识别作用,AB正确。树突细胞激发T淋巴细胞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C正确。树突细胞能激发T细胞分化只能形成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而不能形成各种淋巴细胞,D错。故本题选D。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下列物质或结构中具有识别作用的是
①神经递质;②抗体;③RNA聚合酶;④限制性核酸内切酶;⑤运载体;
⑥细胞壁;⑦转运RNA;⑧效应T细胞;⑨吞噬细胞;⑩浆细胞
A.①②③④⑤
B.⑤⑥⑦⑧⑨
C.③④⑥⑦⑩
D.③④⑦⑧⑨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具有识别作用的是物质有抗体、RNA聚合酶、限制酶、转运RNA、效应T细胞、吞噬细胞所以D选项正确。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下列三种生物学现象:①给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后,小白鼠休克;②当细菌进入人体后,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与之结合,从而抑制细菌繁殖;③小狗听到主人的叫声就奔向主人。产生的机理依次属于
A.体液调节、免疫调节、反射
B.反射、细胞免疫、激素调节
C.体液调节、过敏反应、反射
D.反射、自身免疫、体液调节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①给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后,小白鼠休克.胰岛素的作用是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如促进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的分解等.当人体胰岛素分泌不足时,人就会患糖尿病.②人体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是皮肤、粘膜、纤毛.功能是阻挡、杀菌和清扫异物;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功能是溶解、吞噬病原体;第三道防线是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功能是能产生抗体抵抗抗原(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当细菌进入人体后,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与之结合,从而抑制细菌繁殖.属于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调节.③小猪听到主人“噜噜”叫声就奔向主人是狗与主人的叫声多次结合,通过神经系统作出的反应,属于反射,所以A选项正确。
考点:主要考查的是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和区别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的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下列关于维持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血液中缓冲物质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血浆渗透压
B.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很强的,即使外界环境剧变,人体总能保持稳态的平衡
C.寒冷刺激能促使下丘脑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D.抗体和效应T细胞对于维持稳态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