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下列中不属于免疫学原理应用的是
①流感疫苗的研制与接种
②用人工标记的抗体检测HIV病毒
③肾脏、骨髓移植过程中的排异反应
④器官移植前需要先进行配型
⑤注射青霉素前进行皮试
⑥使用先锋霉素(1种抗生素)治疗呼吸道感染
A.⑥
B.⑤
C.②
D.①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免疫学原理应用主要有一下方面:
a、预防接种: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
b、疾病的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
c、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T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移植时要用免疫抑制药物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故答案选A,⑥是用抗生素药物杀死病原体,不属于人体免疫。
考点:免疫学原理应用
点评:本题考查了免疫学原理的应用,属于对识记、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如图为哺乳动物的某组织,其中①毛细血管、②红细胞、③血浆、④细胞内液、⑤组织液,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③④⑤构成了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B.胰岛素能促进③中葡萄糖经过①与⑤进入④
C.图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⑤
D.②处中的氧气到达④需经过2层膜,②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④处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A项错,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细胞内液不是细胞生活的内环境;B项对,胰岛素具有促进血糖通过毛细血管壁和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氧化分解、合成糖原或转化为非糖物质,从而降低血糖浓度;C项错,CO2浓度最高的部位是组织细胞内部;D项错,红细胞中的氧气到达组织细胞,穿过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组织细胞膜,共穿过4层膜,氧气运输的方向是顺浓度梯度,所以红细胞中氧气浓度高于组织细胞。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组成以及物质运输关系。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内环境组成,同时熟记胰岛素的作用机理。
本题难度:简单
3、连线题 下图所示为人体反射弧组成及人体内环境组成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问题:(注:[? ]中填图中序号,横线上填名称)

(1)人体中能接受外界温度变化刺激的感受器是甲图中的_________。在反射弧中能产生兴奋,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的结构是[? ]______。
(2)甲图中⑤结构的末梢与肌肉细胞间形成_______,通过______传递兴奋,控制肌肉细胞的收缩或舒张。
(3)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组成包括______(填乙图中的序号)中的液体,当⑥中水分减少时,其浓度改变会引起垂体分泌的______含量______(填“增加”或“减少”),促进肾小管对水分的重新吸收,使尿量减少。
(4)若乙图表示胰岛组织,如果⑥中血糖浓度明显增加,则刺激胰岛细胞合成分泌激素的变化是_______,以调节血糖浓度,实现________的稳态。
参考答案:(1)①? ? [③]神经中枢
(2)突触? ?递质(化学物质)
(3)⑥⑦⑨? ? 抗利尿激素? ? 增加
(4)胰岛素增加,胰高血糖素减少(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减少)? 内环境(机体)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先后将抗原A和抗原A、B注射到小鼠体内,得到的抗体含量曲线如右图所示。该曲线图表明

A.小鼠对抗原A更敏感
B.抗原A的破坏性更大
C.二次反应比初次反应更强
D.小鼠对抗原B反应较慢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由于小鼠两次注射抗原A,由图可知二次反应比初次反应更强,故C正确。ABD不能从图中得出。
考点:免疫调节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明确二次免疫的意义。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在人体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A.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与碳酸氢钠反应
B.血浆蛋白的合成
C.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D.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