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在一个海岛上,一种海龟中有的脚趾是连趾(ww),有的脚趾是分趾(WW、Ww)。连生的脚趾便于划水,游泳能力强,分趾则游泳能力较弱。若开始时,连趾和分趾的基因频率各为0.5,当海龟数量增加到岛上食物不足时,连趾的海龟容易从海水中得到食物,分趾的海龟则不易获得食物而饿死,若干万年后,基因频率变化成W为0.2,w为0.8。分析上述材料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自然选择导致海龟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海龟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一定导致海龟种群分化成不同的物种
C.在这个海岛上一直就存在连趾和分趾两种海龟,故在这若干万年中海龟没有进化
D.若干万年后,海龟种群个体间形成了生殖隔离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因素有多种,如突变、选择、遗传漂变、迁移等,由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海龟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题目中没有说到形成了新物种,海龟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也不一定导致海龟种群分化成不同的物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在这过去的若干万年中W和w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故该海龟在进化过程中。所以A项正确 。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某小岛上有着丰富的牧草资源,人们在岛上放养了20000只小白兔,其中基因型VV、Vv和vv的小白兔分别占15%、55%和30%。若此时由于繁殖需要,人们从岛外又将2000只基因型为VV的小白兔放养到岛上,且所有小白兔均随机交配,则F1代中V的基因频率约是
A.43%
B.52%
C.48%
D.57%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根据题意,VV基因型的个数为20000×15%=3000,Vv基因型的个数为20000×55%=11000,vv基因型的个数为20000×30%=6000,人们从岛外又将2000只基因型为VV的小白兔放养到岛上,这时VV基因型的个数为3000+2000=5000,则F1代中V的基因频率约是5000/22000+11000/22000×1/2= 48%。故本题选C。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一般地说,干旱条件下育成的作物品种,适于在干旱地区种植;潮湿条件下育成的作物品种,适于在潮湿地区种植。在这里,干旱和潮湿所起的作用是
A.诱发基因突变
B.引起染色体变异
C.选择表现型
D.导致基因重组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生物的性状受基因控制,生物适应环境是环境对控制各种性状的基因型进行选择的结果;故选C。
考点:自然选择的作用。
点评:本题相对简单,问题常规,可以通过平时加以训练提升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在北极的一个山脉中,原始的狼已经形成在体格和生活习性上不同的变种,其中一种狼的体重较轻,四肢发达而灵活,以猎鹿为主;另一种狼的体重较重,足短而力强,常常攻击羊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狼的性状分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上述现象说明自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定向的
C.在生存斗争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进行着相互选择
D.原始狼群由于食物来源不同,通过自然选择进化成不同的类型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由于生活环境、食物的来源不同,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原始狼群形成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狼群,而且它们一定都是朝着适应各自的环境方向发展,而正是说明了自然选择是定项的,B错。故本题选B。
考点:本题考查自然选择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自然选择知识的要点的理解,具有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关于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农药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B.害虫朝有抗药性方向变异
C.农药对害虫进行了选择
D.以后种群中不会产生没有抗药性的个体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