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孙中山把“外邦逼之”和“异种残之”并列为民族主义“殆不可须臾缓”的基本原因。“非革命无以救垂亡”,而革命必须“先倒满洲政府”……由“国民革命”的途径推翻封建帝制,代之以“民主立宪”的共和制度,结束“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的严重状态。孙中山把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归结为土地与资本两大问题。“平均地权”——“土地国有”是孙中山的土地方案。
——《中国大百科全书》
材料二?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以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构成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
材料三?不少同志的思想还很不解放,脑筋还没有开动起来.也即就是说,还处在僵化或半僵化的姿态……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78年11月)
请回答:
①三民主义是20世纪以来中国最重大的理论成果之一,在其指导下取得了重要实践成果,但是也有严重缺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民主义的局限性。(2分)
②材料二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的?(2分)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什么重大作用?(2分)
③结合材料三,说明邓小平讲话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④20世纪中国的重大理论成果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都起到了指导作用,你从中能得出哪些启示?(2分)
参考答案:
①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1分)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1分)
②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2分)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理论准备,为向社会主义过渡作准备。(2分)
③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言书。(2分)会议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分)?
④启示:革命和建设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理论要与实际相结合。(2分)(如答:从实际出发,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理论必须发展创新、与时俱进等同样给分)
本题解析:
(1)三民主义只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使其并未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2)材料二是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3)邓小平讲话的核心内容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4)20世纪中国的重大理论成果即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口述史是记录历史的古老形式,唐德刚给口述史注入了新的因素,树立了活的范例。如唐德刚的成名作《李宗仁回忆录》中,李宗仁本人口述占15%,其它的85%是从报纸、图书馆到处搜求资料补充、考证而成,这本书至今是现代口述史的代表著述。材料反映的口述史研究特点不包括
A.已从传统口述史学发展为现代口述史学
B.以搜集和使用口述史料作为研究方法
C.是受访者与历史工作者合作的产物
D.口述史料成为历史研究的主要来源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口述史是记录历史的古老形式,唐德刚给口述史注入了新的因素,树立了活的范例,说明已从传统口述史学发展为现代口述史学;“李宗仁本人口述占15%,其它的85%是从报纸、图书馆到处搜求资料补充、考证而成”说明以搜集和使用口述史料作为研究方法
,也说明是受访者与历史工作者合作的产物;口述史料成为历史研究的主要来源,从材料中反应不出来;故此题应选D项。
点评:历史史料(研究和认识历史所依据的材料)。按内容分类:①文献史料:(以文字形式出现)档案、家谱、日记等。②实物史料:(以实物、物件的形式出现)如遗址、家具、旧照片等。③口述史料:(人们以口相传的资料)如神话、民谣、采访、回忆录、对话录等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走上联合的道路。其中法德实现和解成为西欧联合的关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51年4月11日,履新不久的阿登纳以西德总理兼外交部长的身份访问巴黎。阿登纳曾说:“我有意选定法国首都作为我第一次正式访问的地方,是想借此证明,我把德法关系看成是解决任何欧洲问题的关键。”1958年6月,戴高乐重掌法国大权。他说:“德国和法国必须结成紧密的友谊。只有德法之间的友谊才能拯救西欧。”
材料二 戴高乐学会暨基金会的会长级代表弗朗索瓦·凯斯莱说,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他家有3个人死于德国人的枪下,他妻子家庭中有4人被德国人打死。这种悲剧在法国很普遍。凯斯莱的女儿在德国工作,起初凯斯莱的母亲说孙女千万别嫁给德国人。当这个女孩后来真嫁给德国人、并且生了一个孩子以后,老人现在认为这也很好。当然,这也同德国人的认罪态度有关。德国人从心里真正承认那些战争罪行,他们也不理解当年的德国人怎么能犯下如此残忍的战争罪行,他们有一种负罪感,为前人承担历史责任。(《人民日报》,2004年1月21日)
材料三 世界区域图(图10)

(1)分析法德实现和解的原因。(12分)
(2)你认为法德和解对中日关系的发展是否有借鉴作用?请说明理由。
(3)经过图10中甲海域的航线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航线,试分析其原因。
(4)国力是一个国家的总体力量,其主要由基本实体、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内政和外交、科学和技术等五个方面决定。试从基本实体方面分析图10中乙国所具有的优势。?
参考答案:
(1)二战后德国人真正承认战争罪行,吸取战争留下的深刻教训,为法德关系的改善铺平道路;法德都是战争主要受害国,经济受到严重挫伤,加强经济联系有利于经济发展;法德关系的改善也与法德两国政治家的努力分不开。(12分)
(2)此问为开放性答案。
一为有借鉴作用,理由为:日本文明历史上受中华文明影响较大;中日两国建交以来,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有一定基础等。(8分)
一为没有借鉴作用,理由为:中日之间存在意识形态和发展战略的差异;日本右翼势力不承认战争罪行;重温军国主义旧梦等。(8分)
(3)①东西两岸均为经济发达地区,贸易货运量大。②东西两岸具有较深的历史渊源,各种交流频繁。③东西两岸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④东西两岸均为世界人口稠密地区,商品贸易量大。
(4)国土面积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国民受教育的程度高;国土东西岸濒临海洋,对外交通方便,有利于经济发展。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我国下列科技成就,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是
A、研制氢弹成功
B、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
c、“东方魔稻”
D、“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其他都居于美、苏之后。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下图为1987年的美国《时代》周刊封面,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日本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B.两极格局瓦解,美日争锋
C.美日在贸易领域展开激烈争夺
D.日本实力大增,挑战美国霸权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图片中英文“TRADE WARS”的含义是贸易战争,由此不难确定图片主要反映的是日本经济腾飞后与美国展开激烈的贸易争夺战,所以C项表述最符合图片寓意,A项说法正确但图片无法体现,B D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材料史实,苏联解体后两级格局瓦解,这与材料中时间特征不符。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