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25分)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收集了儿则有关台港澳方面的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53年,葡萄牙商船驶入澳门海域。后来葡萄牙人贿赂当地明朝官员,窃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八月,荷兰将领韦麻郎率军舰两艘偷袭澎湖,伐木作舍,拟长久占领。此后,荷兰通过各种方式占领台湾岛。
材料二: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材料三: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9年12月20日零时,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文化中心举行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回归祖国。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对外推行什么政策?分析这一时期中国东南沿海遭受西方侵略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香港一步步被侵占与哪些历史事件相关联。结合史实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先进中国人为救亡图存进行探索的发展趋势。(13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促成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的主要原因。(6分)
参考答案:
(1)政策:闭关锁国或者海禁(2分,答朝贡制度给1分)
主要原因:新航路开辟;西方殖民扩张;明末海防空虚国力衰弱(4分,答两个要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2)历史事件: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帝国主义兴起瓜分中国狂潮(3分,各1分)
说明:主要趋势由学习西方器物深入到学习西方的制度和思想文化。中日甲午战争宣告了单纯学习西方器物的洋务运动的破产,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戊戍变法,企图通过改良的方式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结果失败了;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通过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但政权被袁世凯窃取;以陈独秀为首的民主主义者发起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进而学习马克思主义。(10分,其中趋势2分,答出洋务运动、戊戍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并有分析的各给2分)
(3)原因:国际形势缓和,和平发展成为时代潮流;70年代以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通过改革开放提升中国综合国力;“一国两制”方针的制定;中英、中葡双方的友好谈判;结束殖民统治,实现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6分,任答3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本题解析:(1)材料一中所述时间,1553—1604年,这是明朝中晚期,中国推行的对外政策只能是闭关锁国或“海禁”政策;这一时期中国东南沿海遭受西方侵略的主要原因,可联系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初世界与中国的情况回答,即西欧的新航路开辟及殖民扩张、明末的衰弱与空虚等。
(2)联系香港地区被英国侵占的三个不等条件即1842年《南京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和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它们分别对应的历史事件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先进中国人为救亡图存进行探索”是在吸取洋务运动单纯学西方先进技术而失败的教训基础上,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分别对应的历史事件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概要点明其主要代表人物、历史贡献和探索结果。
(3)本小题是开放性试题,只要多角度点明20世纪晚期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中国的综合国力、构想的科学性、中英及中葡双边关系的发展、人心所向等,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朝建立之后,顺治、康熙、雍正统治时期,政府明确提+出:“王政之本在于农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尤其是在立法方面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的扶持与鼓励。正因为如比,康熙、雍正、乾隆百余年时间里,实现了农业经济的较快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该时期封建经济的某种繁荣。
——福建人民出版社《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服务,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演讲大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清朝前期推行的经济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主要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共中央针对土地流转现象而采取的政策。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够得到哪些认识?(7分)
参考答案:(1)特点:通过立法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扶持和鼓励。影响: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导致康乾盛世的到来;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资本主义的萌芽,使中国丧失了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机遇与条件。(8分)
(2)政策:支持鼓励土地流转;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依法保护土地流转。
认识:政策的制定要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要适合国情;正确的经济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反之则阻碍经济发展。(7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中国曾有过海洋文明,但后来被淹没了,翻翻史书,除郑和外再没有航海家被史书立传。这种文化现象从文明史观的视角审视,源于( )
A.古代中国缺少开拓意识
B.受西方文明侵蚀的结果
C.古代中国是农耕社会
D.“重农抑商”观念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凸显新史观、新价值观。A、D两项表述明显错误,BC相比,C项中国以农耕文明为主,排斥海洋和商业文明,是这一现象的根源,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清初学者唐甄说:“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
[? ]
A、重农抑商
B、农商并重
C、重商主义
D、自由主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鸦片战争前,中国沿海某城市的港口有许多外国船只往来,岸上有许多外国商馆,据此可判断该城市是
[? ]
A、香港
B、宁波
C、上海
D、广州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