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西汉初期(汉武帝前)的王国
A.实际上与割据无异
B.没有治民权利
C.受到所在郡的监督
D.不能招结宾客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汉武帝前,实际上与割据无异的是王国。侯国相当于县,封侯只享用租税,无治民权,并受听在郡监督。汉武帝颁布“附益之法”,不许诸侯王招结宾客,以限制诸侯王的活动。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911年8月10日,中国“海圻”号巡洋舰抵达纽约。1912年5月回到上海后“海圻”号应升起的国旗是:

A
.大清王朝的龙旗?B.中华民国的五色旗
C.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 ?D.新中国的五星红旗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从此,自1954年开始使用的布票成为了历史文物。这说明?( )
A.我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B.我国已经全面迈向小康社会
C.我国的棉布生产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
D.政府仍然排斥市场经济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20世纪50—70年代,由于实行计划经济,物资比较贫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供应,人们的生活水平总体比较低;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商品供应量大幅增加,政府取消了实行了几十年的票证供应。取消票证表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故选A。
点评:新中国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变革:
(1)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经济。
(3)20世纪90年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文明发展历史是几个民族的接力长跑,一个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后走向了衰老,一支年轻有活力的野蛮民族就接过了这个文化的接力棒,创造了又一个辉煌的文明… …一棒一棒传到今天,每次毁灭都是新的契机。中华民族则没有这样的接力,华夏族一直是主体,只是不断的扩大容量。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文化接力“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赞成、反对材料中的观点或另有观点均可;史论结合,运用材料中和你所熟知的史实进行评析。)
参考答案:本小题采用SOLO评分法。(12分)
(1)观点:4分 提炼出观点:2分;赞成、反对、片面、错误等类似明确的观点字眼:2分。
(2)史实:4分(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史实 )
赞成:西方文明经历了克里特创造的米诺斯文明的兴起衰落;古希腊人在米诺斯文明的基础上创造的迈锡尼文明和古希腊文明的兴起衰落;在希腊文明的基础上罗马人创造的罗马文明兴起;在罗马文明的基础上,中世纪基督教文明;在古代文明和中世纪文明的基础上日耳曼人开创了西方现代资本主义文明。(2分)
中华民族从来没有经历过西方文明的阶段性毁灭和新生式的大起大落。商周文化、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汉代的独尊儒学、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民族——汉族,主体文化——儒家文化一直保持着连续性和扩展性;中华文明的主体一直都是华夏族为主干的中华民族,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文明,扩展着中华文明的容量。(2分)
反对:史实侧重点在于中西方文明都是波浪式前进的,不断在衰落和再次创造中走向辉煌的。西方历史上并不存在今天所说的民族国家,每个民族当时看来都是欧洲人;中国历史上的每个民族在今天看来都是中华民族,二者在这一点上是相似的。商朝晚期的神权和巫鬼色彩文化走向了衰落;周人在商朝基础上创造出了敬天保民的人文色彩文化后,在春秋战国时期走向了衰落;汉族人在周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儒家文化;清朝满族人在接受汉文化的同时,满汉文化相融合,把中华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片面:史实侧重点在西方文化也有主体民族——欧洲人,西方文明也有容量的扩展性;中华文明也有波浪性和衰落、兴起的周期。
(3)论证:4分
]12;能够揭示本质和上升到理论、规律层面:2分
赞成:看到了西方文明的发展是不同民族主体不断传承创新的结果;中华文明传承的主体一直都是华夏族。
反对:把大民族和小民族的概念相混淆;把历史上的民族和现代的民族相混淆。历史上的欧洲各民族原来都是欧洲人,但是在近代民族国家的成长中强化了小民族的概念,才出现了古代希腊人、日耳曼人的概念;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各个小民族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中,形成了统一的中华民族,所以就让人感觉我们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是连续的、扩展容量的。
]13;行文:2分。结构严谨、逻辑性强2分;结构、逻辑性较强1分;其余0分。
本题解析:本题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考查学生阐释和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该题型的特点是难度较大,但开放性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历史小论文(观点类)要把握三个步骤:明确作者的观点,亮明自己的观点;要能够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地对观点进行精要论证,在这个方面注意论据全面、详实;最后可以总结一下经验教训。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厦门环岛路上有一巨幅标语“一国两制,统一中国”。下列关于“一国两制”表述错误的是
A.20世纪80年代初针对台湾问题提出
B.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规定港澳台地区享有同样的自治权
D.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不同。港澳问题属于中国主权问题,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因此台湾地区可以拥有自己的军队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