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2分)随着明清商业的发展和新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对士商的评价也悄然发生变化,抑商观念开始松动,甚至在十五、十六世纪以后中国社会开始出现一个普遍性的社会运动—“弃儒从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则一而已。?
——(明)王阳明《节庵方公墓表》
材料二 ?开国百有五十年,承平日久,人材日多,生徒日盛。学校廪增,正额之外,所谓附学者不啻数倍。此者选自有司,非通经能文者不与。虽有一二幸进,然亦鲜矣。略以吾苏一郡八州县言之,大约千有五百人。合三年所贡,不及二十;?乡试所举不及三十。
——文徵明《三学上陆冢宰书》
材料三?君讳篑……幼治书,年十九丧父居忧,读丧祭礼,乡党以孝称。遭乱,乃弃学子业不治,就市廛卖米。
——(清)朱彝尊《布衣周君墓表》
材料四?贸易之际,人以欺为计,予以不欺为计。故吾日益而彼日损。
——(明)康海《对山集》
材料五?“正德年间,岁欠歉饥,蓄储谷粟可乘时射倍利”……(徽商汪平生)“不困人于厄,悉贷诸贫,不责其息,远近德之。”
——《祁门倪氏族谱》下卷
请回答:?
依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士商地位有何新的看法?(2分)
依据材料二、三,概括明清之际出现“弃儒从贾”现象的缘由。(2分)
依据材料四、五,指出明清时期部分商人的经商理念是什么?指出产生这种经营理念的思想根源。(4分)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明清时期士人对商品经济发展和新生产关系的萌芽所起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1)打破传统市商观念,认为市商处于平等的地位(没有贵贱之分)。(2分)
人口增加使科举艰难;政局动荡,生计艰难,致使士人弃儒从贾。(2分)
诚信(不欺);重义轻利。(2分)儒家文化。(2分)
改变传统观念,弃儒从贾,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2分)
受重农抑商观念影响,致富后买房置地,阻碍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2分)
本题解析:(1)题目要求“依据材料一”回答。由材料一中的“四民异业而同道”、“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有益于生人之道,则一而已”等信息可以得出当时作者打破传统市商观念,认为市商处于平等的地位(没有贵贱之分)。
(2)题目要求“依据材料二、三概括”。由材料二中的“虽有一二幸进,然亦鲜矣”、“略以吾苏一郡八州县言之,大约千有五百人。合三年所贡,不及二十; 乡试所举不及三十”可知人口增加使科举艰难;由材料三中的“遭乱,乃弃学子业不治,就市廛卖米”可知政局动荡,生计艰难,致使士人弃儒从贾。
(3)题目要求“依据材料四、五”回答。由材料四中的“予以不欺为计。故吾日益而彼日损”可知是诚信(不欺)的理念;“不困人于厄,悉贷诸贫,不责其息”可知重义轻利。这种观念如果找其思想根源的话,只有从传统的儒家文化中可以找到。
(4)题目要求“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由材料中明清时期社会对士商的看法和观念的改变,认为工商皆本,可知改变传统观念,弃儒从贾,会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受重农抑商观念影响,致富后买房置地,会阻碍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32)
材料一?西周“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
”,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国之大事,唯祀与戎”。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材料二?“左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今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
——《战国策·赵策》
材料三?“扬、平阳,西贾秦、翟,北贾仲、代。”“然邯郸亦漳,河之间都会也。北通燕南有郑卫”。“临淄亦海、岱之间一都会也。”
——《史记、货殖列传》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三,指出西周和战国时期城市的产生和功能上有何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战国城市不同于西周城市的社会原因(6分)
材料四?上海中心原在上海县城,范围在南市区北部,人民路与中华路围城的圆圈里。外滩、南京路、淮海路等处,原先或为绰道,或为农田,或为浜泾,租界开辟后才繁荣起来。
时人将县城与租界的市容比较:租界马路四通,城内道途狭隘;租界异常清洁,车不扬尘,居之者几为乐土,城内有清道局,然城河之水,秽气触鼻,僻静之区,坑厕接踵,较租界,几有天壤之别。
电灯出现时,时人不明白其发光原理,亦以为取自地火,有违天意,将遭雷击,起而反对者不乏其人,观察一段时间后,见安然无恙,其优越性自不待言,有识之士起而仿效,电灯公司随之创设。
1895年,上海市成立南市马路工程局,后建立总工程局,董事由选举产生,有任期,下设户政、警政、工政等科,均与租界工部局组织类似,发布的章程有许多是从租界市政管理条例中移植的。
——论文《论上海租界的影响》
(2)根据材料四指出近代上海地区发生了什么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近代上海市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4分)。
材料五?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来华,老牌专栏作家赖斯顿,随同到达阔别多年的上海。他的观感是除了殖民时代的华丽建筑,上海的市政建设在他的脑海里再没有留下任何其他印象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70年代上海在赖斯顿的“脑海里再没有留下任何其它印象”的原因。(4分)
材料六?上海城市经济统计表?
年代
| 1978年
| 2002年
|
人口(万人)
| 1098.28
| 1334.23
|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 272.81
| 5408.76
|
全社会固定投资(亿元)
| 27.91
| 2187.06
|
外贸出口(亿美元)
| 28.93
| 320.55
|
直接利用外贸项目(个)
| 0
| 3012
|
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亿元)
| 4.46
| 583.49
|
材料七?
?
图一?磁悬浮列车?图二?世博会中国馆
(4)从1978年到2002年上海市的各项投资和生产外贸数据以及图一图二看,你能得出些什么信息?(4分)
(5)综合以上所述,分析指出城市在人类文明中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答:产生:西周城市产生于宗庙祭祀和军事设防,战国城市产生于工商业发展和地区间经济交往。(2分)
城市的主要功能:西周城市是政治军事中心,战国城市是经济中心。(2分)
原因:战国时,农耕经济(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经济发展、商业活动频繁。(2分)
(2)答:变化:①上海由封闭落后的县城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近代国际大都市②上海的半殖民地色彩加深(或清政府失去在租借的国家主权),上海成为西方列强侵华的桥头堡。(4分)?地位:上海成为中国与世界,内地与上海的政、经、文交往的核心地区(2分)
影响:①经济:民族工业、洋务企业、外资企业创建于此;②文化:新式学堂、报馆、学会、现代娱乐业发展;③政治:新文化运动《新青年》创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共领导的五卅运动、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等政治运动的发生地;④世界先进文明(如市政建设市政管理)源源不断传入,促进了中国城市文明的兴起和发展。同时也成为西方冒险家的乐园。(共8分)
(3)答:①建国20余年,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重点建设投资不在上海;②国民经济发展缓慢;③中国与世界尤其西方发达国家交往受限。(共4分)
(4)答:①内外投资大幅度增长,促进了上海市的大发展;②由于中国走改革开放道路,(外贸 额的扩大),上海与世界交往、与内地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已成为世界发展最快最繁荣的世界大都市之一。被称作“东方明珠”;③上海的发展使上海由一个“十里洋场”成为一个真正的世界现代化大都市。(共4分)
(5)城市是人类聚居区,是人类政、经、文的活动中心、交流中心,是人类文明产生和转型发展的基地,是人类现代化物质、精神文明和幸福生活的现代社区。(共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30分)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了解中国,必须观察它的传统与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角度一 渐变之中国?
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停滞,社会总还是在变化的。这种变化,因为微小,仅以前后相接的两个朝代而论可能不太明显,但隔开几个朝代加以比较,是能够看得出来的,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但是,在明清时期,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出现的“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并分析这一时期“明显的转变”未能促成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10分)?
角度二 亟变之中国?
甲午战后,列强对中国的侵凌,空前凶猛,中国的反应亦随之激烈。反应有两种类型,动机虽均为自救,而所循途径则大相径庭。为外察大势,内求诸己,认为必须大事变革,与人并驾齐驱,结果形成政治改制运动;一为昧视时代,仍要返回中国中心之世,与外界绝缘,结果演为暴力反洋运动。?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导致甲午战后中国出现“亟变”的因素。(4分)材料中所谓的“政治改制运动”、“暴力反洋运动”各是指什么运动?作者为何推崇“政治改制运动”而反对“暴力反洋运动”?(8分)?
角度三?巨变之中国?
1949年以来,中国努力推进现代化的蓝图,是先建设社会主义并进而实现共产主义。它始终是决策的指南。……经过苏联的斯大林主义、1956年后中国的乌托邦主义和1977年中共十一大之后邓小平推行的务实主义的探索,现在已经有人在议论,认为中国将可能成为当代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样板。邓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但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他说,新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一。
——摘编自[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3)据材料,指出邓小平时代中国的巨变是在什么基本前提下发生的,并说明邓小平“务实主义”的突出表现。(4分)
(4)上述材料对当今实现“中国梦”有何启示?(4分)
参考答案:
(1)“迹象”:经济上,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思想上,出现了反映商品经济发展要求的反封建民主思想(或活跃的儒家思想)。(4分,合理表述酌情给分)
原因:政治上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经济上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思想上理学的僵化;对外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6分,任答三点即可)
(2)因素:外国侵略加剧,民族矛盾尖锐;清朝专制统治更加腐朽。(4分,若答洋务运动等自救运动失败给1分)
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4分)
作者认为前者符合世界大势,后者“昧视”时代的要求。(4分)
(3)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2分)
表现: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2分,或答肯定市场经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作用)
(4)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顺应时代的潮流,及时改革与调整。(4分,合理表述均可得分)
本题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从经济、思想角度概括明清时期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经济上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思想上出现了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对外政策角度概括明清时期封建统治对社会转型的阻碍。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甲午战后,列强对中国的侵凌,空前凶猛”以及所学知识,清朝统治日益腐朽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所谓的“政治改制运动”是指维新变法运动,主张政治变革,、“暴力反洋运动”是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但是盲目排外。第三小问根据材料信息“为外察大势,内求诸己,认为必须大事变革,与人并驾齐驱,结果形成政治改制运动”“一为昧视时代,仍要返回中国中心之世,与外界绝缘,结果演为暴力反洋运动”回答。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邓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回答,邓小平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他说,新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回答。
(4) 吧本问属于开放性问题,但要言之有理,如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等。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中国在宋朝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能够说明中国发生“商业革命”的有
①宋朝海外贸易兴盛,中国商品远销海外
②宋朝商业已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③对商人歧视压制的情形在宋朝开始转变
④宋朝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于昌明正在撰写一部历史小说,背景是
明末的江南,故事中的主角正为他的儿子准备上学堂的学费。张三不知道在这种情形下,主角应该使用何种货币。请您根据历
史知识为
张三判断最有可能的货币是
A.纸钞
B.金币
C.银两
D.布帛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