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世界经济的发展,古今中外,精彩纷呈。某班同学就商业金融的变迁进行探究。结合探究内容,联系所学,回答问题。
探究一?唐风宋韵

探究二?国际贸易体系的形成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自正式生效后,至1995年为止,共有128个缔约方。经过八轮数次多边谈判,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已从36%减到4.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关税也下降到13%;达成关税减让的商品有10万种。同期内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0倍以上。
探究三?老店新生
伴随着世界经济的成长,北京的众多老字号与时俱进。下面是同仁堂的发展简史。

(1)依据资料一,归纳唐代幽州城商业发展的特点。与幽州城相比,北宋东京的商业活动有了什么新变化?(10分)
(2)依据材料,指出关贸总协定的积极作用。20世纪末,关贸总协定发生了怎样重大的变化?(10分)
(3)请从第二、四阶段中任选一个,结合所学,分析同仁堂发展的历史背景。(6分)
参考答案:(1)特点:市坊分开;官府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商业繁荣。(4分)
新变化:宋朝时政府管理较为宽松,商业区已经突破了传统的空间限制,分布于城市很多地区。(6分)
(2)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客观上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6分)
变化: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4分)
(3)五十年代: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实施;三大改造开始。
九十年代: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或国企改革深入);全球化趋势加强;香港回归。(6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47(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郑观应1894年《商战》
材料三?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讲格致(清末对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统称),用机器,精制造……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数,御侮自在其中。
——张謇1895年《条陈立国自强疏》
材料四?余以为舍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外,殆无他策。政策果能实现理想中之结果,则大而世界,小而中国,无不受其利益。余理想中之结果,至少可以打破现在之所谓列强势力范围,以消灭现在之国际商业战争与资本竞争,最后且可以消除今后最大问题之劳资阶级斗争。
——孙中山1920年《建国方略》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商业发展的特点。(6分)
(2)据材料二、三,比较张謇和郑观应两人思想认识的异同点。(6分)
(3)据材料四,指出孙中山在发展实业问题上的明显变化。归纳他持有这一主张的主要理由。(6分)
参考答案:(1)特点:政府设立了市场的专门管理机构——市署;出现了为商业服务的邸店;商业中行业分类明确;市场繁荣。(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异:郑观应以商立国;张謇以工立国,重视实业。(4分)同:都主张抵制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2分)
(3)变化:对外开放,利用外资发展中国实业。(2分)理由:各方受益;缓解商业战争和资本竞争;缓和劳资矛盾。(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材料一 (晚明上海)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
——【清】叶梦珠《阅世编》
材料二 ?清朝奉行“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的政策,多次颁令实行矿禁,并用“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限制商业活动。对“客商资本稍多者”又行“劝借”,稍有不从,“轻则痛行笞责,重则连船拆毁,客商狼藉,号哭水次”,最终“多致卖船弃业”。
材料三?美洲在16——18世纪出产10万多吨白银,至少占同时期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以上。这些白银或者直接流入欧洲,或者被用于东方贸易,为欧洲换回所需的商品。
材料四?有个美国人向通用汽车公司的庞蒂亚克购买力一辆勒曼兹车,他在无意间促成了一系列国际交易:在他付给通用汽车公司的一万美元中,有近3000美元付给了韩国,作为例行劳动和装配工作的报酬;1850美元付给日本,用于购买先进的部件,700美元付给联邦德国,作为车队款式与设计费用……
(1)结合材料概括明代商业发展情况。(4分)
(2)依据材料一,归纳清政府采取的经济政策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4分)
(3)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5分)
(4)结合材料分析现代世界贸易的主体是什么?反映出什么经济发展趋势?(4分)
参考答案:(1)商品经济发达,商品流通扩大,商业竞争激烈。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白银在流通中广泛使用,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集聚。(4分)
(2)重农抑商。促进农耕经济的繁荣,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的落后。(4分)
(3)以欧洲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新航路的开辟及殖民扩张,促进欧洲资本
原始积累。(5分)
(4)跨国公司。经济全球化。(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戮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罚其妻子为官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战国以前)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 (战国时)今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牛鸡、走犬、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
一一《战国策》
材料三?生民之道食为大,有国者未始不闻此论也。顾罕知其本焉。不知其本而求其末,虽尽智力弗可为已。是故,土地,本也;耕获,末也。无地而责之耕,犹徒手而使战也。法制不立,土田不均,富者日长,贫者日削,虽有耒耜,谷不可得而食也。食不足,心不常,虽有礼义,民不可得而教也。尧、舜复起,未如之何矣!故平土之法,圣人先之。
——北宋李觐《平土书序》
材料四?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中少一耕稼之人。且愚民见工匠之利多于力田,必群趋而为工,群趋为工,则物之制造者必多,物多,则卖不易,必壅滞而价贱,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小民舍轻利而趋重利,故逐末易,而务本难。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如此日积月累,遂成风俗,虽不必使为工者尽归于农,然可以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
——《清世宗实录》
(1)上述四则材料中,哪些材料的思想主张是基本一致的?它们的一致性是什么? (8分)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社会哪些情况?(6分)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6分)
(3)结合史实,评价材料四反映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6分)
参考答案:
(1)材料一、三、四的思想主张基本一致。 (4分)都主张重农抑商。(4分)
(2)反映: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繁荣。(6分)原因: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手工业的发展。(6分)
(3)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致使整个社会经济日益迟滞,远远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6分)
本题解析:典型史实运用和论述能力考查。(1)材料一的核心主张是重视农业,材料三则重在论述农业和土地的作用;材料四明确指出“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因此材料一、三、四的观点一致。(2)从材料“(战国时)今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等信息可以分析的出当时经济发展的情况,主要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3)材料四重农抑商的思想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致使整个社会经济日益迟滞,远远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明中后期,有些商人家财万贯,起初达官显贵之人很鄙视他们,如今则非常乐意与之为友。史书记载,达官显贵之人子女婚嫁时,只考虑对方财富,不过问对方的社会地位。这表明
①商业繁荣②商品经济冲击了等级观念③阶级矛盾缓和④上层社会拜金主义盛行
[?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