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林居漫录》)导致这种社会巨变主要原因是
[?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专制制度的衰落
C.受西方文明的影响
D.民主思想影响
2、判断题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用写实主义手法再现了北宋汴京的繁荣景象。(8分)

(1)依据图中所绘,请你描述北宋交通的情况。(4分)
(2)结合所学的知识,叙述北宋东京的城市功能。(2分)
(3)北宋汴京繁荣的原因有哪些?(2分)
3、判断题 韩非子认为,商人乃“邦之蠹也”(蠹,蛀虫)。下列各项所反映的与韩非子所持观点不同的是
A.“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
B.“市井之子孙不得为官仕吏”
C.“重租税以困辱之”
D.“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4、判断题 (12分)古今中外,对海洋的重视和利用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也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兴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以来,汉朝还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印度半岛的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这就是近世所说的“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路方面,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达今天的韩国和日本;从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可到达……
材料三:明朝前期,中国古代的航海事业达到了顶峰。明朝政府组织大规模船队,由郑和率领,七次下西洋,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航程10万余里。
材料四:18世纪末,英国国王派使者到中国。希望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遭到乾隆皇帝的拒绝。乾隆皇帝在给英国国王的信中宣称:“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远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不断得到开拓的条件及其开通与扩展的历史意义。(5分)
(2)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使上的壮举,而新航路的开辟“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世纪”两者产生的影响大不相同。其根源何在?(3分)
(3)材料四反映了中国怎样的海外贸易政策?概括指出这种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4分)
5、判断题 (28分)中国历程——中国曾经历了一个由衰落到独立富强的发展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一、衰败的中国
材料一:有人说,18世纪中后期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却选择了陆地。
——来自网络
(1)材料一中“中国却选择了陆地”的根源是什么?(2分)近年来,一些学者注重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一体”的角度研究历史。据此研究角度,结合所学概括那时的“西方选择了海洋”对以后的中国带来那些消极影响?(8分)
二、探索的中国
材料二: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艰难、曲折地发展。但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见右图)。

——人民版历史教材
(2)根据材料二论证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9分)(要求:条理清晰,史论结合)
三、改革开放的中国:
材料三:中共三中全会政策的“进化之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
|
重点议题
| 工作重点转到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
|
关键词
| 拨乱反正、邓小平核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
|
?
十二届三中全会
|
重点议题
| 经济体制改革;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
关键词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农村走向城市、商品经济
|
?
十四届三中全会
|
重点议题
|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宏观调控体系
|
关键词
| 市场基础性作用、宏观调控、收入分配
|
?
十八届三中全会
|
重点议题
|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
|
关键词
| 市场决定性作用、国企改革、转变职能、城乡一体
|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中国改革内容的变化趋势。(6分)指出以上中共三中全会改革政策的实质及对中国发展道路的主要影响。(3分)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