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923年,梁启超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为了达到“全人格的觉醒”,中国当时掀起
A.新文化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辛亥革命运动
D.国共第一次合作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从梁启超的意思看,要实现中国的近代化,必须从社会思想文化诸多方面进行变革,促进人民意识的觉醒和思想的解放。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发起了新文化运动。B维新变法发生在1898年;B辛亥革命是在1911年;D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于1924年。只有A符合要求。
点评:关于新文化运动,还可以考查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实质: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斗争。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以下对陈独秀活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A.1915年在北京创办《青年杂志》
B.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倡白话文
C.参加中共“一大”并当选为书记
D.在大革命后期犯了“左”倾机会主义错误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指出:“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这种感觉,从鸦片战争后渐渐发动……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所以……开始在社会上运动。……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⑴中国“在器物上感觉不足”的背景是什么?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
⑵在“从器物上感觉不足”、“从制度上感觉不足”、 “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的三类人当中,材料的作者应属于哪一类?(1分)材料中所说的“在社会上运动”具体指的是什么事件?(2分)
⑶“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的代表人物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其开始标志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⑴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开展洋务运动。(4分)
⑵属于“在制度上感觉不足的”人;具体指戊戌变法运动。(3分)
⑶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4分)
本题解析:(1)“在器物上感觉不足”是指要变革中国的落后经济状态,为此中国开展了洋务运动,其背景是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2)梁启超是维新变法运动的领袖人物,他属于“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的人物。(3)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点评:近代中国求民主反侵略的思想潮流呈现出几个明显的特点,如①对西方的学习经历了由器物文明向制度文明再向思想文化的转变;②反帝反封建与求民主解放同步进行;③近代中国求民主反侵略的思想潮流以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为主题。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人文主义者倡导以古典为师,中国维新派提出“托古改制”。其相同目的是
[? ]
A.抨击封建专制制度
B.弘扬传统文化
C.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D.主张政治变革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子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鲁迅先生《狂人日记》这部作品:
①抨击了儒家的传统道德 ②推动新文化运动进入新阶段
③促进中国文学的发展 ④全面否定了西方的思想文化
[? ]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